题慈仁寺竹院
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幽磬蝉声下,闲窗竹翠阴。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峰对着古寺,这与来到西林有何不同呢?幽静的磬声中传来蝉鸣,闲暇的窗口下是翠绿的竹子。
诗人们高兴地拜访客人,僧侣们怀着遥远的高僧之心。在这寂静的烟雾中,鲜花和香火即将落满。

去完善
释义
1. 题:诗的题目。
2. 慈仁寺竹院:作者在游览的地点,位于慈仁寺内的一个竹院。
3. 千峰:许多山峰。
4. 对:面对。
5. 古寺:古老寺庙,这里指慈仁寺。
6. 何异到西林:哪里跟去西林寺有差别。这句话表示这里的景色与西林寺相似。
7. 幽磬:悠扬的钟声。
8. 蝉声:蝉鸣的声音。
9. 闲窗:空闲的窗户。
10. 竹翠阴:竹子投下的阴影,形容竹林的茂盛。
11. 诗人:诗人自己。
12. 谢客:谢绝客人,指诗人不想被打扰的心境。
13. 法侣:佛教徒的同伴。
14. 远公:东晋名僧慧远,这里用来代指和尚。
15. 炉烟:燃香的烟雾。
16. 香花:香花和鲜花,这里指鲜花。
17. 暮深:傍晚时分。

去完善
赏析
《题慈仁寺竹院》这首古诗描绘了古寺中宁静的夏日景象,表达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安宁的心境。“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首联点明了诗的背景,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的古寺环境中。而“幽磬蝉声下,闲窗竹翠阴”则展现了盛夏时节,竹林深处的幽静景色,诗人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述这一场景,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在接下来的“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两句中,诗人以自我为出发点,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而最后两句“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则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进一步描述,诗人想象自己置身于寂静的寺庙中,看着香火在烟雾中摇曳,心境渐渐融入这宁静的氛围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慈仁寺竹院》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正值大唐盛世,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在这个时期,韩翃正值中年,他的诗歌才华得到了皇家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然而,他并未因得宠而骄矜,反而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关心社会现实。他在游历江南时,看到了慈仁寺竹院的美景,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相当兴盛,寺庙成为人们祈福、修身养性的场所。慈仁寺作为江南的一座著名寺庙,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探访。韩翃在游览过程中,被寺中的翠竹所吸引,感受到了竹林的静谧与宁静,从而创作出这首借景抒情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