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老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大海的尽头是天空作为岸,攀登至山的最高处我就是山峰。就像太阳从东山升起能够再次闪耀,大鹏展翅却因天空太低而遗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出老:旧时官吏致仕时的用语。
2. 林则徐:清朝大臣,曾任湖广总督,主张禁烟,以抗击英国侵略者闻名。
3. 海到尽头天作岸:这句意味着海洋的尽头就是天,意味着其宽广无垠。
4.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意味着登上山峰之巅的人就是我,表达诗人追求高峰的决心。
5. 如日东山能再起:这句用日出东山来象征重生,表达对未来的信心。
6. 大鹏展翅恨天低:这句借用大鹏展翅的意象,表达对力量的渴望和对壮志凌云的追求。

去完善
赏析
《出老》是清代诗人林则徐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其志存高远、壮志凌云的豪情。这首诗的首句“海到尽头天作岸”,以海的尽头为天际为背景,展现出广袤无垠的空间感,暗示着人类努力追求的极限。次句“山登绝顶我为峰”则是表达诗人登上巅峰的决心和自信,流露出豪放不羁的胸怀。
接下来的两句“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诗人以太阳初升和东山大鹏的意象来比喻自己,表达了重生之后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渴望。这里的大鹏形象既是诗人自己的象征,也是对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不甘,期盼有机会再次崛起,大展鸿图。
总之,《出老》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林则徐身为文人志士应有的自强不息精神,充满了豪放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老》是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首古诗。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的紧张时刻,英国大量走私鸦片到中国,导致大量百姓沉溺于鸦片毒瘾,国家财政损失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林则徐,历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他深知鸦片之祸对国家、人民的危害。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鸦片走私问题。在虎门海滩销毁了收缴的鸦片,以示决心。然而这触犯了英国的利益,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在这段时间里,林则徐忧国忧民之心不减,通过创作诗歌抒发情怀,以此激励自己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出老》这首古诗正是他在流放途中表达壮志未酬的心志,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当时民族危机的深度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