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 其一
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号石麟,谥文忠。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并不富裕。自幼勤奋好...查看更多
JINININ
去完善

译文
这并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考虑当前局势的走向。我们已经在窗户上进行了充分准备,但敌人的进攻已经如同滔滔江河般汹涌而来。军队在惊慌中射出箭矢,人们也在议论如何停止这场战斗。此时如果朗诵《华严经》中的上千句经文,真的能驱散那些疯狂的敌人吗?
JINININ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别人的诗所押的韵来写诗。 2. "宗涤楼稷辰":指宗稷辰,是林则徐的朋友。 3. "将如时事何":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应该如何应对? 4. "绸缪":提前准备。 5. "空牗户":形容防御空虚。 6. "涓滴":一点一滴的水,这里比喻微小的力量。 7. "惊飞镝":形容战争的开始。 8. "议止戈":通过议论达到停止战争的目的。 9. "《华严》":佛教经典《华严经》。 10. "千偈":指很多教诲。 11. "信否":是否相信。 12. "伏狂魔":制服邪恶的力量。
JINININ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与忧虑。诗的前两句“岂为一身惜,将如时事何”表明了诗人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危而担忧,而是关心国家的局势。接下来,“绸缪空牖户,涓滴已江河”描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尽管他的力量微小,但他仍然尽力去为国家分忧解难。 而后,“军尽惊飞镝,人能议止戈”则表现了诗人在面对战争时的无奈和期望和平的愿望。最后,“《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感化人心,达到和平的目的。 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人墨客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
JINININ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朝道光年间,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创作了这首《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二首 其一》。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局势紧张。林则徐作为当时的官员,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投身于禁烟运动,试图挽救国家的命运。 在这首诗中,林则徐表达了对朋友宗涤楼的深深感激之情。在林则徐被贬谪新疆期间,宗涤楼给予了林则徐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这首诗表达了林则徐在艰难时刻仍保持坚定的信念,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JINININ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