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敦煌昔日的古老要塞已被荒烟淹没,而今的阳关则是古老的酒泉。
它的重要性并不像鸿沟那样分割了汉朝的土地,但整个雁碛却都纳入了其遥远的天际线内。
它的威名在贰负陈尸之后更显张扬,边疆拓展至匈奴断臂之前。
如果西域没有因神勇的武帝而定下,这片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边防呢?

去完善
释义
1. 敦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古代中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城市之一。
2.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3. 酒泉:即酒泉郡,汉代设置,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甘肃的酒泉市及嘉峪关市等地。
4. 鸿沟:古战壕名。也指中国古代历史上早期两个诸侯国之间的界限或两国之间的约定。
5. 贰负:又称贰国,古代国名,后为秦所灭。
6. 陈尸:指将敌军的尸体陈列于战场上,表示战胜并羞辱敌军。
7.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战国时开始强大,屡次进犯中原,成为威胁中原农业文明的主要力量。
8. 神武:本指神明威武,此处以之为国家的声威。

去完善
赏析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这首诗是清朝林则徐在考察边疆时所作,诗人通过对嘉峪关这一历史悠久的边疆关隘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全的关切。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描述了嘉峪关的历史沧桑,曾经的军事要塞如今已荒废,只有阳关和酒泉这些地名仍在传颂。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遥天”说明了嘉峪关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鸿沟那样具有划分领土的意义,但它却是中原与西北边疆的分界点,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借用了古代战争的故事,表达了维护国家领土的决心和信心。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结尾提问,强调了巩固边防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这片土地可能始终处于战乱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是清朝道光年间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林则徐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846年,正值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之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被贬谪新疆,担任驻乌鲁木齐办事大臣。这一阶段,林则徐深入了解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目睹了边疆百姓的艰苦生活,心中感慨万千。
在边塞嘉峪关的壮丽景色中,林则徐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深感作为一国之臣,有责任维护国家尊严和边疆安宁。因此,他在《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中写道:“行路难如此,偏师独向涯。”表达了他愿为国家献身的决心。同时,他也意识到国家衰败的原因在于内部的腐朽与外患的入侵,为此发出了“扪心空自问,揽辔欲安之”的呼声,表达了改革图强的愿望。
综上所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边疆危机严重的时期。林则徐在这一时期历经人生坎坷,但仍坚定地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不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