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即目·万笏尖中路

标题包含
即目·万笏尖中路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号石麟,谥文忠。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军事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并不富裕。自幼勤奋好...查看更多
你是暖光
去完善

译文
逐渐形成的山路像剑一样锋利,远看就像被刀削过,但走近看却又很平坦。 我不知道自己和天上的神仙距离有多近,反而惊讶地发现云是从下界升起的。瀑布拖动风雨,阳光穿透山峰,眼前看到的都是群山的渺小,这些山川的风景还没能被命名。
你是暖光
去完善
释义
1. 即目:观察眼前的景象; 2. 万笏:形容山多景美; 3. 尖中:指山的高处; 4. 路渐成:山路逐渐形成; 5. 如削:形容山峰陡峭; 6. 诸天:佛教用语,意为“天众”,这里指天空; 7. 下界:地面,与天相对; 8. 飞瀑:瀑布; 9. 拖:形容瀑布飞流而下; 10. 千嶂雨:烟雨中的重重山峦; 11. 斜阳:夕阳; 12. 一峰晴:阳光下的一座山峰; 13. 列:依次排列; 14. 儿孙:比喻群山; 15. 未得名:还没有名字。
你是暖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登上高峰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类在其中渺小的地位。前两句描述了山路的陡峭和视野的开阔,体现了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接下来四句分别描绘了瀑布、阳光、山景等自然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最后两句通过对比群山和自己的渺小,突显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足轻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你是暖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1840年左右,鸦片战争爆发时期,这首诗《即目·万笏尖中路》创作于这一历史关键时期。此时,林则徐作为清朝的一位正直官员,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办理禁烟事务。在他的努力下,鸦片贸易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英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战败后的清朝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在这个特殊时期,林则徐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侵略,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怒。他借《即目·万笏尖中路》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诗句中“万笏尖中路”描绘了朝廷的官场景象,暗喻了清朝官僚体系的腐朽;而“鹧鸪啼处路犹赊”则寓意着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首诗歌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林则徐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官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的人生际遇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共同构成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你是暖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