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四首·其二
遥怜绝塞阵云寒,万户消砧泪暗弹。
秋到天山早飞雪,征人何处望长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边境的地方,阵阵寒意笼罩着士兵们,家家户户在捣衣时默默流泪。秋天一到,天山就开始飘雪了,那些远在他乡的士兵该在何处望着长安的方向呢?

去完善
释义
1. 遥怜:远距离的关爱和忧虑。
2. 绝塞:远离城市的边疆地带。
3. 阵云寒:指战场上的寒气。
4. 万户:千家万户,这里指整个边关地区。
5. 消砧:指停止捣衣之声。古代妇女常以捣衣来表达思念之情,所以消砧可理解为边关平静无事。
6. 暗弹:默默流泪。
7. 天山:新疆境内的山脉,也是汉代军事要地,这里用作泛指遥远的边疆地区。
8. 长安:即今西安,唐代国都,这里是远方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秋怀四首·其二》是清代诗人林则徐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遥远的边塞环境、万家捣衣的情景和征人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遥怜绝塞阵云寒”一句,表现了边塞环境的严酷。“阵云寒”暗示了战争的危险与残酷。同时,这也是作者对边疆战士生活的深深同情。
“万户消砧泪暗弹”描述了军民共度的艰苦岁月。家家户户为出征战士捣衣的场景,传达了深深的家国情怀,也表达了女性关爱亲人的细腻情感。
“秋到天山早飞雪”表明了季节的变化。秋天的到来使天山的气温骤降,开始下雪。这不仅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性,更暗示着前方战士的生活愈发艰难。
最后一句“征人何处望长安?”是对战士们的思念和担忧。长安是中国古代的都城,也是繁荣的象征。在前线战士的心中,长安是他们牵挂的地方,也是他们渴望平安的象征。然而,在严峻的环境下,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归期,也无法预料家乡的未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怀四首·其二》这首古诗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林则徐在嘉庆年间创作的。当时的清朝已经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繁荣盛世,但到了嘉庆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政治腐败、贪污成风、民不聊生。
林则徐出身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步入官场。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屡遭排挤和打压。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林则徐写下了这首《秋怀四首·其二》,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这首诗中,林则徐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人生无常、岁月沧桑之感。他感叹“人生几许伤往事”,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感慨;而“最怜万物相凋落”则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这首诗充满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林则徐个人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