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江除夕书怀四首·其三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
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
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
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一年又一年过去,天地并无区分繁荣与枯萎之意。爆竹声震人心碎,它寄居在门窗之间嘲笑着挂满桃符。新年里人们竞相展示华丽的风采,尽管夜晚寒冷,但并没有感到孤单。这正是国家励精图治之时,谁又能安然入睡享受美酒呢!

去完善
释义
1. 伊江:地名,此处指的是清代伊犁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的惠远故城)。
2. 流光代谢:指时光流逝。
3. 岁应除:农历新年即将结束。
4. 天亦无心判菀枯:上天也无法判断事物的荣枯。
5. 裂碎肝肠怜爆竹:指听到爆竹声时心情悲痛。
6. 借栖门户笑桃符:用桃符驱邪祈福。
7. 新幡彩胜如争奋:新幡和彩胜争相辉映。
8. 晚节冰柯也不孤:比喻年老的志士仍在坚守信念。
9. 中原薪胆: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10. 谁能高枕醉屠苏:谁能在这关键时刻沉溺于酒乐?

去完善
赏析
此诗描绘了除夕之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国家局势的感慨与担忧。开篇两句“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菀枯”暗示了岁月的更替,表达了时光无情流逝之感。接下来的“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进一步描绘了节日气氛,以爆竹和桃符为象征,表现了人们欢庆新年的场景。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诗人却感到忧虑,正如“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所表达的,人们在欢度佳节时,也应该牢记国家的重任。最后两句“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更强烈地传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呼吁人们不要沉迷于酒色,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伊江除夕书怀四首·其三》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林则徐在伊犁河畔度过除夕时创作的组诗之一。这首诗创作于1841年,当时林则徐因在广东禁烟时的功绩受到朝廷的奖赏,却被慈禧太后和穆彰阿等人排挤陷害,被贬谪到新疆伊犁充军。在这首诗中,林则徐抒发了自己胸怀壮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之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的特殊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清朝社会陷入动荡不安。林则徐在伊犁期间,目睹了边疆民众的疾苦,对国家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抗外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以及对自己未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更大作用的遗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