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其三
爱曼都祈岁事丰,终年不雨却宜风。
乱吹戈壁龙沙起,桃杏花开分外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爱曼都的人们祈求着丰收的一年,即使在全年无雨的日子里,凉爽的风也能让人感到舒适。狂风在广袤的沙漠中掀起沙尘暴,桃树和杏树的开花期也因此显得更加鲜艳动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回疆:即指中国新疆地区。
2. 竹枝词:古代诗体的一种,多描绘风土人情。
3.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文学家,曾赴新疆治理边疆。
4. 爱曼都:古代西域国家名。
5. 祈岁事丰:祈求一年收成丰收。
6. 终年不雨:意指当地气候干燥少雨。
7. 却宜风:却又适宜风力较大。
8. 戈壁:干旱地区的广阔沙漠地。
9. 龙沙:泛指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带。
10. 桃杏花开:描述春天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其三》中,林则徐以奇特的想象描绘了新疆地区的自然风貌。他提到当地的爱曼都人祈求丰收,这里常年无雨,适宜风吹拂。在这样的环境中,戈壁滩上的沙尘被吹起,而桃杏花却开得分外鲜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景既展示了边疆地区独特的生活场景,又表现了林则徐对于当地人民生活态度的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代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国家时局动荡不安。在这个关键时期,民族英雄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负责处理鸦片问题。在他的坚决打击下,鸦片贸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却并未停止。在此背景下,林则徐写下了著名的《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其三》:“狼烟万里戍楼闲,汉使当年鬓未斑。博望沉沙今已矣,长星照耀天山间。”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陲的热爱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虽然此时的林则徐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重现辉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也展现了他在历史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