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疆竹枝词三十首 其四
不解芸锄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幸多旷土凭人择,歇两年来种一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用耕作施肥田,只要播种就顺其自然。幸运的是有很多荒地任人选择,休息两年再种一年。

去完善
释义
1. 回疆:清朝时期对新疆的称谓。
2.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多以描写地方风土民情为主。
3.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少穆,号竢村老人,谥文忠,广东潮州府海阳县龙溪乡(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区)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称誉。
4. 不解芸锄:指农民不懂耕种技巧。
5. 粪田:用牲畜粪便给农田施肥。
6. 一经撒种便由天:意思是农民只要把种子播下去,剩下的就靠天意了。
7. 幸多旷土凭人择:还好有很多空闲的土地任人选择。
8. 歇两年来种一年:意为让土地休息两年,再种植一年。这是一种轮作的方法,可以恢复地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生活,诗人以农民的角度,描述了他们如何种植作物。首句“不解芸锄不粪田”,表现了边疆地区农民粗犷的耕作方式,他们并不懂得使用芸锄和施肥来提高土地的肥力。而第二句“一经撒种便由天”,意味着农民们只是简单地播种,然后让大自然来决定作物的生长。这两句诗既揭示了边疆地区农民朴素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们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第三句“幸多旷土凭人择”,表示虽然边疆地区农民的耕作方式较为简单,但幸运的是,这里有很多未开垦的土地可供选择。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最后一句“歇两年来种一年”,则表示农民们会根据土地的情况,选择休息两年,然后再种植一年的策略。这种轮休的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平衡。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边疆地区农民的勤劳、朴实和智慧的特质,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适应生存的本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回疆竹枝词三十首 其四》为清朝道光年间的爱国大臣林则徐所创作。在鸦片战争前夕,作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积极主张严禁鸦片,以保卫国家利益和民众身体健康。他力主抗击外敌侵略,提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
该段时间内,林则徐的人生际遇十分复杂。他曾因功升迁,但也在宦海浮沉,饱受磨难。从广东到新疆,再到云南,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见证了清代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正是在这段旅程中,他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沿途所见所闻,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回疆竹枝词》等诗篇。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清朝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对外则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林则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成为中国人民抵抗外侮、自强不息的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