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四首 其三
天涯芳草就萋萋,流水无声夕鴂啼。何事戍楼鸣画角,却教边马又悲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边的草原上绿意盎然,寂静的水面没有波澜,只有黄昏时分鸟儿在悲鸣。为何烽火台传来号角之声,使得边疆的马匹再次哀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涯:天边的意思,形容极远的地方。
2. 芳草:指春天里的绿色草。
3. 萋萋:形容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4. 流水无声:形容水静静流淌的宁静状态。
5. 夕:傍晚的意思。
6. 鴂:鸟名,又名鹈鴂,善鸣。
7. 戍楼:古代边防军队的瞭望楼。
8. 画角:古代的军号,常用以报时或传递信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秋怀四首 其三》中,诗人林则徐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诗的开篇“天涯芳草就萋萋”,描述了远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接下来的“流水无声夕鴂啼”一句,则以无声的流水和哀啼的鸟声为对比,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
诗的第三句“何事戍楼鸣画角”,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边疆戍楼的图景。嘹亮的画角声打破了原有的寂静,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最后一句“却教边马又悲嘶”,则以战马的悲鸣收尾,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紧张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全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能体会到他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怀四首·其三》是清朝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所作。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当时,林则徐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负责处理鸦片问题。然而,在战争初期,清政府战败,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流放新疆伊犁。在途中,他写下了这组诗,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朝廷的不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同时,也表现了他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和胸怀大志的豪情。在这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林则徐身为一名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豁达。这种情感和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