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支队伍刚通过就要关门,回顾中原地区留下泪水。
舍弃布告的人谁能认出他,投放画笔成功后退休回来。
摘得红花颜色暗淡,唱完杨枝柳梢发斑。
我到这里另有所感,不是因为年纪大期待被召回。

去完善
释义
"一骑才过即闭关":指一位使者刚出嘉峪关后就关闭了关门。
"中原回首泪痕潸":从嘉峪关回望中原地带,不禁泪流满面。
"弃繻人去谁能识":公元前31年,匈奴郅支单于派人来到汉朝的边境,汉使车令前去交涉,结果被杀。这里借用车令的故事,寓意国家的使者面临困境。
"投笔功成老亦还":以汉代名将班超自比,表达了虽年迈但矢志报国的决心。
"夺得胭脂颜色淡":描绘嘉峪关周边的景色,类似于现今的甘肃张掖一带。
"唱残杨柳鬓毛斑":形容古人离去时的情景,意味着青春已逝。
"我来别有征途感":表达诗人身处边陲的感受。
"不为衰龄盼赐环":古代君王用白玉做的环给臣子作为信物,表示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的忠诚。此处表明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为国家竭尽所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身处边关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信念。第一句“一骑才过即闭关”生动描绘了边关紧张的军事氛围,展现出诗人临危不乱的气魄。第二句“中原回首泪痕潸”抒发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中原地区,面对险恶局势不禁潸然泪下的感慨。
第三句“弃繻人去谁能识”传达了诗人缅怀前贤、寄希望于有才之士的情感。而第四句“投笔功成老亦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心愿,即使老年也不辞辛劳。
第五句“夺得胭脂颜色淡”巧妙地用“胭脂”形容边疆的风光,表现出边陲的自然美景在岁月中逐渐褪色。第六句“唱残杨柳鬓毛斑”以白发苍苍的杨柳形象象征诗人的老去,暗示诗人虽年华渐老,但依然豪情满怀。
最后两句“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展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不因自身衰老而渴望得到朝廷的恩典。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令人叹服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四》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林则徐。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至1850年)。在这个时期,林则徐在政治生涯中历经起伏,他曾担任过两广总督,主持严禁鸦片贸易,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被誉为“民族英雄”。然而,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他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贬谪,这使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清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在国内,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和剥削,人民生活困苦;在国外,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样的现实,林则徐深感忧虑,他希望自己的诗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在《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四》这首诗中,林则徐以嘉峪关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感慨。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振兴的希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