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楼
城上新开百尺楼,白云人伴白云留。
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市新建了一座百尺高的楼宇,那里有白云和人们的陪伴。
这个地区有美丽的山丘河流,它是三吴地区的一部分,长江和汉江常常流动在七个湖泊之间。
去完善
释义
《白云楼》是唐代诗人张俞的作品。以下是词句注释:
1. 白云楼:指坐落在长江边的楼阁。
2. 三吴:指的是古时的苏州、杭州、湖州等地,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3. 七泽:指的是古代的七大湖泊,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洪泽湖、高邮湖和微山湖,这里借指长江中下游的水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白云楼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首句“城上新开百尺楼”点明了地点和建筑,展现了白云楼的巍峨气势。第二句“白云人伴白云留”则通过白云的流动与人的相伴,形象地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三句“山川半倚三吴胜”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同时也暗示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最后一句“江汉常吞七泽流”以长江和汉江的浩瀚水流比喻人生沧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云楼》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俞的一首描绘登楼远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那时,唐帝国已经过了盛世的顶峰,逐渐走向衰落。然而,张俞却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天宝年间,张俞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了深刻的认识。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地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矛盾,呼唤公正和平等。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朝陷入了近十年的战乱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俞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