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孙之翰太傅登成都楼
龊龊古之人,伤心广陵废。
遂弦芜城歌,半夜一挥涕。
蕙纨随草衰,藻黼归尘翳。
魂石敛邱封,歌堂从水逝。
薰光杳沈灭,吞恨徒千岁。
我怀吴蜀国,祸乱若符契。
目览台城墟,心感君王世。
干戈日驰逐,狼虎争吞噬。
山河实天堑,城阙巍地肺。
霸力不久炎,倏忽如焚薙。
空余万雉城,岌倚寒云际。
麋鹿玩苹阴,狐狸栖棘卫。
江汉含呜咽,岷峨抱迢递。
荒村烟花遥,落日寒风厉。
因知市朝人,自古悲兴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悲伤古代的人们,伤感广陵城的废弃。
于是弹奏那荒芜的歌,在半夜里不禁泪如雨下。
兰花与纨质随草枯萎,藻彩和锦绣逐渐被尘泥掩盖。
灵魂化石收敛在丘墓中,曾经的歌堂随着流水消失。
光芒渐渐沉入黑暗,千年的仇恨只好默默吞下。
我想念吴、蜀二国,那些战乱的情景仿佛刻在我的心头。
眼看着台城废墟,心中感触着昔日君王的辉煌。
战乱每天都在上演,就像豺狼虎豹争抢猎物。
山河是天然的屏障,而城市则高耸如同大地的心脏。
争霸的力量不能持久,像烈火一样迅速熄灭。
只留下这座空荡荡的城市,孤零零地屹立在天边的寒云之间。
麋鹿在草丛中嬉戏,狐狸则躲在荆棘丛中。
长江和汉水仿佛含着呜咽,岷山和峨眉山相互拥抱。
荒凉的村庄,烟柳迷离;落日余晖下,寒风凛冽。
因此我知道,繁荣昌盛总是伴随着沧桑更替。
去完善
释义
1. 陪孙之翰太傅登成都楼:这首诗描述了诗人陪同孙之翰太傅登上成都楼的情景。成都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登临的地方。
2. 龊龊古之人,伤心广陵废:这句诗表达了对古人遭受苦难的同情。广陵,即今江苏扬州,曾是汉代广陵国的都城。废,指被废弃的城市。
3. 遂弦芜城歌,半夜一挥涕: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芜城之歌的感慨。芜城,指的是被荒废的城市。半夜一挥涕,指在半夜为城市的荒废而流泪。
4. 蕙纨随草衰,藻黼归尘翳:这句诗描绘了城市荒废的景象。蕙纨,指美好的事物;藻黼,指华丽的服饰。随草衰和归尘翳,都指被丢弃、消失。
5. 魂石敛邱封,歌堂从水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城市过去的怀念。魂石,指石头做的墓碑;邱封,指坟墓。歌堂,指唱歌的地方。从水逝,形容城市曾经的繁华已经随着水流消失。
6. 薰光杳沈灭,吞恨徒千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城市未来的担忧。薰光,指阳光;杳沈灭,形容阳光逐渐暗淡。吞恨,指心中充满了遗憾。徒千岁,指白白度过千年。
7. 我怀吴蜀国,祸乱若符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吴蜀两国的忧虑。祸乱若符契,指两国之间的祸乱就像命中注定一样。
8. 目览台城墟,心感君王世: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台城遗址的感慨。台城,指古代的宫殿。君王世,指历代君主统治的时代。
9. 干戈日驰逐,狼虎争吞噬:这句诗描述了战乱时期的景象。干戈,指战争;狼虎,指敌军。
10. 山河实天堑,城阙巍地肺:这句诗赞美了山河和城阙的壮丽景色。天堑,指天然形成的险要屏障;城阙,指城市的城墙和建筑。巍地肺,形容地势险要。
11. 霸力不久炎,倏忽如焚薙:这句诗表达了对霸权势力终将消亡的看法。霸力,指霸权势力;不久炎,指不会长久兴盛;焚薙,指焚烧除草。
12. 空余万雉城,岌倚寒云际:这句诗描绘了战争过后城市的荒凉景象。万雉城,指众多城市;岌倚,形容城市摇摇欲坠。
13. 麋鹿玩苹阴,狐狸栖棘卫:这句诗描述了城市荒废后的动物生活。苹阴,指苹果树的阴影;棘卫,指荆棘丛生的保卫处。
14. 江汉含呜咽,岷峨抱迢递: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长江和汉水的感慨。含呜咽,形容江水低声哭泣;岷峨,指四川的山脉;抱迢递,形容山脉绵延不断。
15. 荒村烟花遥,落日寒风厉:这句诗描绘了战后农村的凄凉景象。烟花,指农村的生活气息;落日寒风厉,形容天气寒冷。
16. 因知市朝人,自古悲兴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朝代更替的思考。市朝人,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悲兴替,指悲伤于朝代的更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和吴蜀两国的变迁,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开篇以古人为引,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教训,继而通过对比曾经繁华的吴蜀两国如今已经沦为废墟的现实,揭示了“祸乱若符契”的历史规律。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借台城的颓败表达了对君主们的深深哀痛,以及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与伤害的痛惜。
诗人在描绘荒芜景象的同时,亦不忘展现山河壮丽的景色,这是对天地之间的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虽然战争的硝烟还在蔓延,但诗人相信,一切都将过去,大自然将重新主宰这片被遗弃的土地。
尾联则描述了荒野中的宁静生活,体现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深沉,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陪孙之翰太傅登成都楼》是宋代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960年-1063年),正是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那个时候,科举制度日益完善,文人墨客层出不穷。作为宋代著名诗人的张俞,他积极入世,颇有声望。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取得显要官职,然而这并未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因此,他常常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民族关系和谐、政治开明,国内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各种文化艺术得以蓬勃发展。成都作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历赋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张俞陪同朋友孙之翰太傅一同登上了成都的著名建筑——成都楼,欣赏了壮丽的景色,并即兴创作了这首具有浓厚时代特色的《陪孙之翰太傅登成都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