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博望侯墓

标题包含
博望侯墓
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锋。 争残四夷国,只在一枝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9个使者驾驶着车辆相互往来,国王对战斗的热衷从未减退。 他们争论着如何击败四方的外族国家,仅仅依靠一把竹制的武器。
去完善
释义
《博望侯墓》注释: 1. 博望侯:汉朝著名军事家张骞的谥号。他开拓了沟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九译使车通:指通过多次翻译传达君主旨意的外交使者。这里形容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 3. 君王悦战锋:描述汉武帝对于战争的热爱。这里的“悦”表示喜欢、欣赏的意思。 4. 争残四夷国:指张骞成功击败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为汉朝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5. 一枝筇:筇竹,古人用来做手杖的一种竹子。在这里寓意张骞凭借一己之力成就大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博望侯墓为题,通过描绘使者车马通衢的场景,表达了君王对于战争的热情和期待。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却让人反思:为何为了争夺疆土,不惜牺牲无数生命?最终归结为领导者的决策,如同手中的一根竹杖,轻轻一点,便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命运。这种强烈的反差,凸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博望侯墓》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悼念诗,创作于公元960-1127年的北宋时期。 在张俞生活的这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然而,在这个繁华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政治矛盾和危机。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对艺术有着极高的品味,但他却没有治国之才,昏庸无能,宦官、权臣独揽朝政,百姓疾苦无处申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俞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民间疾苦深感忧虑。 博望侯,即西汉时的张骞,他以卓越的才能和毅力,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中西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俞在此用博望侯墓为题,以此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借古讽今,希望当今朝廷能出现像博望侯一样的人才,挽救国家危机。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张俞对当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