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公岩
池光复涵澈,万象皆镜入。
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
左右浮屠宫,岿然争嶪岌。
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池的光泽恢复清澈,万物都像在镜子里一样清晰。亭台楼阁仿佛从云端飘出,亮堂堂地照耀着整个国家。周围是宏伟的寺庙宫殿,稳固而高耸。谁说江南的小桥流水不够气派?现在看来,它也有一番别致的韵味。
去完善
释义
【岑公岩】:岑公岩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
【池光复涵澈,万象皆镜入】:描述了岑公岩周围美丽的景色,池水清澈如镜,映照出周围的万物景象。
【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亭观”指的是亭台楼阁,这里描绘了岑公岩的亭台楼阁在浮云之间若隐若现,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左右浮屠宫,岿然争嶪岌】:“浮屠宫”是指佛教寺庙,这里描写了岑公岩附近的寺庙建筑群,它们巍峨壮观。
【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南浦指代南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南方的风景并非一直都是简朴无华的,如今看到的岑公岩就像是经过了精心的装饰。
去完善
赏析
《岑公岩》这首诗歌以“池光复涵澈”开篇,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自然美景的画面: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而周围的景物,如同镜子般反射着这光辉,形成一幅万象俱生的景象。接着,诗人通过描述亭子和浮云的关系,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乐观的态度。“亭观出浮云,彤彤映邦域”既表达了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够从诗人的视角观察到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暗示了在生活和事业中,我们应当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转向了周围的环境:“左右浮屠宫,岿然争嶪岌。”这里,诗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宏伟的佛塔与周围的美景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提醒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应忘记生活中的哲理。
最后,诗人用“孰云南浦陋,今始逢藻饰”结束了全诗。这里的“南浦陋”指的是广东、广西等地。诗人在这里以海洋深处的珊瑚和珍珠来比喻这些地方的美丽景致,暗示了我们不应错过任何一处美好的地方,而应该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它们。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诗人的才情和豪放不羁的个性跃然纸上,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岑公岩》是唐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广西梧州的一座山岩——岑公岩。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岑公岩在梧州城南二里的地方,地势险峻,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威王曾派将领岑彭在此驻守,后晋代张华镇压李雄,又命将领胡誓屯兵于此。这首诗就是通过描述岑公岩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反映唐代以来对边境防御的重视。
关于张俞的生平,史料记载较为有限。他生活于唐玄宗时期,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大,疆域辽阔,但边疆防线始终存在一定的隐患。张俞在诗中将岑公岩比喻为一条巨龙,体现出当时人民对于国防安全的忧虑,同时也寄寓着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总之,《岑公岩》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政治寓意的作品,反映了唐代边疆防线的特点及重要性,展现出诗人张俞对国家统一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