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阑干休去倚,长亭外、烟草带愁归。
正晓阴帘幕,绮罗清润,西风环佩,金玉参差。
深院悄,乱蝉嘶夏木,双燕别春泥。
满地残花,蝶圆凉梦,半亭落叶,蛩感秋悲。
兰屏馀香在,销魂处、憔悴瘦不胜衣。
谁念凤楼当日,星约云期。
怅倦理鸾筝,朱弦空暗,强临鸳镜,锦带闲垂。
别后两峰眉恨,千里心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依靠着栏杆,在那遥远的长亭外,悲伤的情绪如同烟尘一样笼罩着我。拂晓时分,浓密的阴云如同窗帘一般遮蔽了天空,轻薄的衣物在清新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凉爽。瑟瑟的西风中,我仿佛听到了环绕在我身边的悦耳之声,就像金银珠翠碰撞的声音。
在这宁静的深院之中,喧闹的蝉鸣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双双对对的燕子在别离的春季泥土上忙碌。满地都是飘零的花瓣,蝴蝶在其中追逐梦想,亭子周边的落叶被秋风所触动,蟋蟀也为之哀伤。兰花屏风上的香气依然萦绕不散,而我却已经因为伤心而消瘦不已。
有谁还记得我们在凤凰楼的约定呢?仰望星空,期待与你的再次相会。无奈的是,我疲惫地拨弄着鸾筝,而它的弦音却越来越低沉。勉强来到鸳鸯镜前,却发现那条华丽的腰带现在也只是闲置一旁。分别后的我们犹如两座山峰相对无言,但彼此的心意却能穿越千里的距离相互感知。
去完善
释义
1. 阑干:栏杆。
2. 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3. 烟草:烟雾般的雾气笼罩的草地。
4. 晓阴:拂晓时的阴暗。
5. 帘幕:遮蔽门窗的帘子。
6. 绮罗:丝绸衣服。
7. 西风:秋天的风。
8. 环佩:玉饰。
9. 金玉:指美好的声音。
10. 深院:深邃的庭院。
11. 乱蝉:指蝉鸣声杂乱。
12. 夏木:夏季的树木。
13. 双燕:比喻分别的恋人。
14. 春泥:春天的泥土。
15. 蝶圆凉梦:蝴蝶在梦中飞翔。
16. 半亭:一半的亭子。
17. 蛩:蟋蟀。
18. 兰屏:绘有兰花图案的屏风。
19.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20. 胜衣:能穿得起华丽的衣服。
21. 凤楼:指女子的住处。
22. 星约云期:指约定相会的时间。
23. 鸾筝:古代的弹拨乐器。
24. 朱弦:红色的弦线。
25. 鸳镜:鸳鸯图案的镜子。
26. 锦带:锦缎制作的腰带。
27. 心知:内心知道。
28. 两峰眉恨:双眉紧蹙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本词起笔看似简单,实则富有哲理。“阑干休去倚,长亭外、烟草带愁归”。诗人以柔美的笔触描绘了阑干的寂寞,暗示出思念之情。长亭外烟草连天,带着离愁而归的意象,将诗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用细腻的描绘,“晓阴帘幕,绮罗清润,西风环佩,金玉参差”,通过对比强烈的光线和声音效果,传达了离别时刻的无奈和伤感情绪。
“深院悄,乱蝉嘶夏木,双燕别春泥”,诗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深院之中,借助自然界的声音,深化了主题。尤其是“双燕别春泥”这一句,以燕子的离别象征人间的感情分离,自然与情感的交融让人回味无穷。
“满地残花,蝶圆凉梦,半亭落叶,蛩感秋悲”,此四句诗人借由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别离后的孤寂心境,呼应了前面描述的沉重氛围。蝶、蛩则代表了无尽的思念与期盼。
下片起笔转向闺房,诗人把焦点落在了昔日相伴的地点,情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兰屏馀香在,销魂处、憔悴瘦不胜衣”,由物及人,流露出深情中的无尽哀思。之后,诗人用一“谁念”承接,点出了自己难以忘怀的心境。
“凤楼当日,星约云期”回忆昔日美好时光,体现了诗人心中强烈的眷恋之情。之后的“怅倦理鸾筝,朱弦空暗,强临鸳镜,锦带闲垂”,则表达出在现实的重压下,曾经的誓言如空中楼阁般的失落。
最后,“别后两峰眉恨,千里心知”,点明了分别后的现状,两人虽隔千里,但心意相通,寓意了这段感情的珍贵和永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流子》是南宋词人陈允平的一首名篇。此词作于公元1264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此时,由于金兵的侵扰,南宋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作为一位词人,陈允平在这时期所经历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战乱和政治斗争而不断被贬谪。他曾在江南一带游历,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流离失所的景象,这些都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感触。
在创作《风流子》时,陈允平正处于事业和生活的低谷期。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