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薜荔
寸草曾收药笼功,谁移野色近禅翁。
甘同木石抛闲地,耻附松萝上碧空。
旋长纤枝宜雨绿,未删宿叶待霜红。
为衣或许湘人采,清彻崇兰两佩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草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谁能把野外景色带到这禅意盎然的地方呢?我宁愿和木头、石头一起被丢弃在闲置的地方,也不愿意依靠松萝爬到高空。我的枝叶适合雨天生长,绿叶婆娑;还未修剪的旧叶等待风霜染红。我的叶子也许会被湘人采集去做衣服,那里清风与兰花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去完善
释义
1. 僧房:指寺院或僧侣的住处。
2. 薜荔:又称木莲,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条披散,叶厚革质,对生,无柄。果实为椭圆形浆果,内藏种子,可入药。
3. 药笼:贮藏药品的器具。这里用来比喻收录各种药材的植物。
4. 野色:田野的景象。这里指僧房周围的自然环境。
5. 禅翁:年老的僧人。
6. 木石:木材和石块。这里比喻简朴的生活。
7. 松萝:一种地衣植物,常寄生在松树上,依附在其他物体上的植物。这里借指依附权贵的行为。
8. 清彻:即“清澈”,形容水或其他物质纯净透明。
9. 崇兰:崇高山中的兰花。这里用来比喻高尚的品质。
10. 佩风:佩戴着风吹来的香气。这里用来形容僧人和兰花品质的相互映衬。
去完善
赏析
《僧房薜荔》是宋代诗人陈允平的描绘薜荔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薛荔的描述,展现了它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诗人首先提到薛荔在草药中的地位,然后描述了薛荔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它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薛荔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展示了它的顽强生命力。最后,诗人表达了薛荔的高洁品质和对高尚品德的尊重。这首诗通过对薛荔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僧房薜荔》是南宋诗人陈允平的一首描绘山林隐逸生活的诗。这首诗歌颂了僧房周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这首诗大约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但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往往渴望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隐逸文化在这个时期非常流行。
其次,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陈允平是一个性格豁达的文人,他曾担任地方官吏,但在仕途上并不得意。或许是因为他厌倦了世俗纷争,想要寻找内心的平静,所以选择了在山林之中寻找灵感,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雅士们却更加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这也正是这首诗所传达出的主题思想。
综上所述,《僧房薜荔》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战乱频仍但文化繁荣的时代,作者陈允平在仕途失意后选择隐居山林,用诗歌赞美自然宁静的生活,以此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