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词

标题包含
春词
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 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允平(1236年-1316年),字君衡,号西麓,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等职。 陈允平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皇族子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阳春三月之时,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画卷般的小桥边芳草翠绿,如丝般纤细。 一双燕子的归来,引得十二栋红楼的佳人纷纷卷起绣花窗帘,欣赏这美丽的景致。
去完善
释义
1. 杨柳:这里指的是春天的垂柳,以其柔软的长枝随风飘扬为特征,常用来表示春天的美好景象。 2. 三月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三月三是上巳节,是传统的水边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驱邪避疫。这里的“三月三”也可以代指春天。 3. 画桥:有彩绘装饰的桥梁。 4. 芳草:通常指春季生长的绿色植物。 5. 碧纤纤:形容草的嫩绿和纤细。 6. 一双燕子:即两只燕子,这里用来象征恩爱夫妻。 7. 归来:回到原地或原处。 8. 十二红楼:指的是红楼的十二层,这里用来形容红楼的高大和华美。 9. 卷绣帘:指掀起或挂起窗帘,让光线照进屋内。
去完善
赏析
《春词》是宋代诗人陈允平所写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词。首句“杨柳春风三月三”,通过春风、杨柳等意象描绘出春天的气息,而“三月三”则点明了诗歌的时间背景。接下来的“画桥芳草碧纤纤”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画桥与芳草相互映衬,令人陶醉其中。 “一双燕子归来后”,诗人以燕子的归巢来暗喻人们对家的渴望和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来临。最后一句“十二红楼卷绣帘”,则以红楼的卷帘表达了人们迎接春光的欣喜心情,同时也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词》是南宋末年诗人陈允平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0年左右,当时南宋政权逐渐衰落,金兵入侵,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在这段时间里,陈允平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春词》中,陈允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阳光明媚、柳絮飘飞、桃花盛开等,这些都是充满生机的景象。然而,诗人却在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都会消失。这与当时南宋末年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战争的硝烟笼罩着整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春词》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末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陈允平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