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雪窦

标题包含
雪窦
千年松树冻欲死,夜半老僧眠树根。 一片海云吹不散,白龙拖雪上昆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允平(1236年-1316年),字君衡,号西麓,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等职。 陈允平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皇族子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千岁的松柏已接近死亡边缘,夜间的古寺僧人却在树下安详地睡着。一片云海始终飘荡在天地间,一条白色的巨龙牵引着昆仑山上的积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雪窦:诗题,“雪窦”是形容瀑布飞流直下时的景象,这里用来指代一种场景或氛围。 2. 陈允平:南宋诗人。 3. 千年松树冻欲死:千年的松树在严寒中几乎要被冻死。 4. 夜半老僧眠树根:半夜时分,一位老僧人睡在树根上。 5. 一片海云吹不散:形容雪景中的云层厚重且连绵不断。 6. 白龙拖雪上昆仑:白色的瀑布如白龙一般从山上倾泻而下,与山上的白雪相映成趣。 7. 昆仑:这里指的是浙江的昆仑山,并非古代神话中的昆仑山。
去完善
赏析
《雪窦》是南宋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描绘雪景的诗篇。这首诗通过三个生动的场景来展现冬天的寒冷以及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首句“千年松树冻欲死”,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寒冷的冬天给松树带来的巨大压力。松树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种,在这里却几乎要被冻死,可见天气的寒冷程度。这里的“千年”一词并非实指,而是强调了松树的寿命之长,象征着它的坚韧和生命力。 第二句“夜半老僧眠树根”,描绘了在寒冷的夜晚,一位老僧在树下歇息的场景。老僧在这个时刻选择睡在树根旁,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第三句“一片海云吹不散”,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严寒。这里的“海云”指的是雪景,仿佛是一片大海上的云雾,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而“吹不散”则表现出风雪之大,使得这片雪景一直笼罩着整个画面。 末句“白龙拖雪上昆仑”,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在这里,作者用“白龙”来形容飘舞的雪花,赋予了雪花神秘而壮丽的气息。同时,“拖雪上昆仑”则表达了雪势之大,覆盖了整个昆仑山,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 综上所述,《雪窦》通过三个生动的场景,巧妙地将寒冷的天气、顽强的生命力和壮观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了冬季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窦》是宋代诗人陈允平的一首描绘雪景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4年左右,即南宋晚期。 在这个时期,陈允平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曾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因时局动荡,政治腐败,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官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陈允平游历了江南各地,目睹了民间的疾苦,这使他更加坚定了为民请命、治国安邦的决心。然而,由于现实的残酷,他的理想并未实现,这也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在陈允平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灭亡的边缘。金国的入侵,使得南宋国土丧失大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权臣当道,忠良遭贬。面对这样的时局,陈允平忧国忧民,深感重任在肩,但又无力回天,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忧愤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允平创作了《雪窦》一诗。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充分体现了陈允平的人生阅历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