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秦楼

标题包含
过秦楼
倦听蛩砧,初抛纨扇,隔浦乱钟催晚。 湘蒲簟冷,楚竹帘稀,窗下乍闻裁翦。 倦柳梳烟,枯莲蘸水,芙蓉翠深红浅。 对半床灯火,虚堂凄寂,近书思遍。 夜漏永、玉宇尘收,银河光烂。 梦断楚天空远。 婆娑月树,缥缈仙香,身在广寒宫殿。 无奈离愁乱织,籍酒销磨,倩花排遣。 渐江空霜晓,黄芦漠漠,一声来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允平(1236年-1316年),字君衡,号西麓,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著名文人。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等职。 陈允平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国子监祭酒,负责教育皇族子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厌倦了蟋蟀鸣声和砧板的敲击声,刚刚放下了轻薄的团扇,透过水波听到远处杂乱的钟声催促着夜晚的到来。湘妃竹的凉席感到寒冷,楚地竹帘稀疏,窗外突然传来剪裁的声音。疲惫的柳树在烟雾中梳理自己的头发,枯萎的莲花在水面上摇曳生姿,荷叶稀疏翠绿,荷花盛开粉红淡红。面对床上孤零零的灯光,空旷的厅堂显得凄凉寂寞,想要靠近诗书却难以集中精力。漫长的夜晚,玉宇无尘,银河璀璨。梦境中断,只见楚天的浩渺无垠。月色婆娑,仙草飘渺,仿佛身处广寒宫殿。然而离别之愁混乱交织,借酒浇愁,又请花朵相助排解。渐渐地,江水变得清澈,霜气拂晓,黄色的芦苇广阔无垠,忽然一只大雁从远方飞来。
去完善
释义
《过秦楼》:这是南宋词人陈允平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名篇。本词通过对秋天的景物描写以及借月、仙香等元素构建的幻想世界,展现了作者所寄托的“离愁”和对遥远往事的怀想之情。 注释: 1. 蛩砧:秋虫的鸣叫声与捣衣声;这里用以表现秋天的景象。 2. 纨扇:古代妇女夏季用来遮面的团扇。 3. 浦:江河入海的地方,这里指湖泊的水边。 4. 湘蒲簟冷,楚竹帘稀:形容秋天来了,竹叶稀疏,草席变冷。 5. 窗下乍闻裁翦:指窗外传来裁剪衣服的声音。 6. 柳梳烟:指柳树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梳理烟雾般的氛围。 7. 枯莲蘸水:指莲花在水中的倒影。 8. 芙蓉翠深红浅:形容荷花色彩斑斓的景象。 9. 夜漏永:指时间流逝。 10. 玉宇尘收:形容夜深时分,天地间的尘土都渐渐落下。 11. 银河光烂:形容夜空星光璀璨。 12. 楚天空远:形容辽阔的蓝天。 13. 月树婆娑:形容月亮照耀下的树木摇曳生姿。 14. 仙香缥缈:指香气朦胧,如梦如幻。 15. 广寒宫殿:借指天上的月宫。 16. 无奈离愁乱织:指无法排解的离别愁绪。 17. 籍酒销磨:通过喝酒消磨时光。 18. 倩花排遣:寄情于花儿以缓解心中的忧愁。 19. 黄芦漠漠:形容秋意盎然的景象。 20. 一声来雁:形容秋天大雁南飞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表达的是初秋时节的景致与心境。上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到来时大自然的变化:秋声四起(“倦听蛩砧”),天气渐凉(“初抛纨扇”),夜色降临(“隔浦乱钟催晚”)。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秋意浓重的画面。接下来通过“湘蒲簟冷,楚竹帘稀”两句表现出了初秋的夜晚带来的凉意,而“窗下乍闻裁翦”则使人联想到秋天的肃杀之气。此后的几句“倦柳梳烟,枯莲蘸水,芙蓉翠深红浅”更是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凋落与轮回。 下片则以秋夜为主题展开,首句“夜漏永、玉宇尘收,银河光烂”形象地展现了秋夜星汉灿烂的景致。接下来的几句“梦断楚天空远。婆娑月树,缥缈仙香,身在广寒宫殿。”则是作者想象自己在月球的宫殿之中,身处如梦如幻的境界。这种梦境中的景象既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又透露出了作者内心中无尽的孤独和迷茫。“无奈离愁乱织,籍酒销磨,倩花排遣。”三句则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情绪,只能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花儿来缓解这深深的离别之苦。结尾处“渐江空霜晓,黄芦漠漠,一声来雁。”意味着黎明即将到来,尽管心中的愁绪尚未消散,但作者仍要面对新的早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秦楼》是宋代词人陈允平的一首婉约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12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外有蒙古铁骑的侵扰,内有农民起义的爆发。陈允平身处乱世,感叹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写下了这首词。 陈允平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这首词中,他以秦楼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象和表达真挚的感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总的来说,《过秦楼》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陈允平以他的才华和情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