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过淇县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高的桥上水波荡漾,清晨踏过河边露水清涼。路过淇园时天还未亮,一抹残月伴随着杏花芬芳。

去完善
释义
【高登桥】指淇县附近的桥梁。
【水汤汤】形容水流的样子。
【朝涉河】可能是古代河流名,或泛指早晨涉水过的河流。
【露气凉】露水带来的凉爽感觉。
【淇园】位于今河南淇县的古园,周代卫国园林,盛产竹子,有“淇奥”之称。
【一痕残月】表示月亮还没有完全消失。
【杏花香】指杏花开放的季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早行淇县时的所见所感。首句“高登桥下水汤汤”描述了淇河的水流景象,以“汤汤”形容水流的浩渺,表现出淇水的壮观;次句“朝涉河边露气凉”描写了清晨踏露而行的情景,露气之凉暗示了清晨的清凉之气。这两句诗为读者勾勒出了早行的场景与氛围。
第三句“行过淇园天未晓”则写诗人途经淇园时天空尚未破晓的情景,表明此时正值黎明前的黑暗时刻;末句“一痕残月杏花香”则以“一痕残月”和“杏花香”的形象化笔触展现了黎明的曙光以及空气中弥漫着杏花的香气,暗示着春天已至。
整首诗通过不同的景象和感官体验展现了一个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同时也传达出诗人旅途中内心的愉悦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过淇县》是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当时查慎行陪同父亲从京城返回江南,路过河南淇县时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一时期,查慎行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因事入狱,出狱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然而,这次陪同父亲回乡之行,让他有机会欣赏沿途的美景,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此外,这一时期的清朝正处于康乾盛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因此,查慎行在旅途中所见的景色也更加宜人,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首诗中,查慎行通过对淇县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