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大足寺
尘埃得古寺,突兀乱山中。
叠径僧居僻,悬崖鸟道通。
塞云常雨雪,山木自多风。
万事浮生外,心花发暮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杂乱的山间中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沿着曲折的小径,人们可以找到偏僻的僧侣住所,而通往那里的道路则是险峻的悬崖和陡峭的山峰。在这里,天空总是阴云密布,雨雪不断;树木在大风中摇曳生姿。尘世的一切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内心的安宁在暮色中的钟声里绽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宿:过夜,住宿。
2. 大足寺:位于中国四川省的寺庙。
3. 尘埃:此处指世俗。
4. 突兀:突然出现的意思。
5. 叠径:小路蜿蜒曲折。
6. 僧居:僧侣居住的地方。
7. 鸟道:形容险峻狭窄的小路。
8. 塞云:塞北地区的云。这里可以理解为边境上的云。
9. 雨雪:下雨雪。
10. 山木:山间的树木。
11. 万事浮生外:一切事情都超脱了生活的范畴。
12. 心花:佛教术语,比喻心境的光明与清净。
13. 发:产生。
14. 暮钟:夜晚的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宿大足寺》描绘了大足寺的古朴、幽静和独立于纷繁世事之外的特点。周行己用简练的文字传达了寺庙的地理环境、布局以及内心的感受。诗人以“尘埃得古寺,突兀乱山中”开篇,描述了在大山深处偶然发现这座古老寺庙的过程,其中“尘埃得”与“突兀”形成对比,突显了寺庙的孤寂和突兀感。接下来“叠径僧居僻,悬崖鸟道通”两句则展现了寺庙所在的地形地貌,层层叠叠的小径显示出寺庙的空间层次感,而悬崖上的鸟道连接着各个地方。
紧接着,诗人用“塞云常雨雪,山木自多风”来描述寺庙周边的自然环境,显示出在高山深处的寺庙常常被风雪覆盖,四周的山木中更是寒风凛冽。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依然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他写出“万事浮生外,心花发暮钟”,表达出自己已经将世俗的烦恼抛诸脑后,只有在暮钟声中才能听到心灵的回声,找到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深沉静谧的笔触展现出了诗人所体验到的寺庙及其周边环境所带来的心灵慰藉,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大足寺》是北宋著名文人周行己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95年前后。在那时,周行己作为士人阶层的代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关心。他的一生充满了游历和探索,对各地的民间生活和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
在这个时间段内,北宋王朝正面临著内外交困的局势。对内,政府面临着财政困境,国力日渐衰弱;对外,则有西夏、辽国等边疆威胁。然而,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北宋的文化艺术却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和学者都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行己在大足寺创作这首诗时,正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朝廷的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决定辞官回乡,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游历生涯。在这段旅程中,他深入了解了各地的民间生活和文化传统,这使他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拯救这个国家。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时代深深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