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居有感示二三子
四时忽代序,靡靡无停息。
白露应节降,凉飔变晨夕。
闲居二十载,迁徙靡宁日。
鸟鼠有巢穴,我居无定室。
田园固所乏,婚嫁何当毕。
贫贱难为好,仁义寡所匹。
总总百年内,万事安可必。
人生七十稀,我今五十一。
齿发已雕丧,肌肉乏腴实。
固穷吾素分,苟得鲜终吉。
余年当几何,任运非得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季更替有序,时光流转不息。
白露时节降临,早晚凉爽宜人。
幽居于世二十载,搬迁无数日子。
鸟兽皆有巢穴,我却居无定所。
田园生活虽缺,但婚礼尚待完成。
贫穷难以称心,仁义之事稀少。
短短一生之中,万事岂能预料。
七十高龄已罕,我才刚过五十。
牙齿头发渐失,肌肉也不再饱满。
我本生来贫穷,求取功名难得善终。
余生还有多少,顺应天命莫论得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时节的交替与轮回,表示时间的流逝。
2. 白露:秋天的节气之一,在公历9月7-9日之间,此时气温降低,早晨的露水变得寒冷。
3. 凉飔:微凉的秋风。
4. 闲居:指周行己长期离家在外的生活状态。
5. 迁徙:不断更换住处,这里指的是周行己因各种原因搬家。
6. 鸟鼠有巢穴:出自《诗经·召南·鹊巢》,意思是动物都有自己的家。
7. 我居无定室:周行己认为自己的居所不稳定。
8. 婚嫁:结婚和嫁人的事,这里指的是家人成家立业的问题。
9. 贫贱难为好:贫穷低贱的日子不好过。
10. 仁义寡所匹:仁义之道很难找到匹配的人或事物。
11. 百年内:一生的时间。
12. 万事安可必:一切事情都无法预料结果。
13. 七十稀:古人活到七十岁就已经稀少,形容长寿。
14. 雕丧:衰老。
15. 腴实:丰满结实。
16. 固穷:坚守贫苦的生活。
17. 苟得:不劳而获。
18. 鲜终吉:很少能得到好结局。
19. 余年:剩下的时间。
20. 任运:听凭命运的安排。
去完善
赏析
《迁居有感示二三子》是宋代诗人周行己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半生漂泊、生活困苦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无奈。
“四时忽代序,靡靡无停息”,描述了四季更替,时间飞逝的自然规律,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白露应节降,凉飔变晨夕”,展现出秋天的到来,天气逐渐凉爽的变化。
“闲居二十载,迁徙靡宁日。鸟鼠有巢穴,我居无定室。”诗人通过对比鸟类和老鼠都有固定的巢穴,而自己的居所却不断迁移,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的无奈和对安定环境的渴望。
“田园固所乏,婚嫁何当毕。贫贱难为好,仁义寡所匹。”这四句中,诗人提到了自己的经济状况不佳,难以承担婚姻大事,感叹贫贱之人的艰难与不被世人理解。
“总总百年内,万事安可必。”这是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认为在短暂的一生中,很多事情都无法预料,无法确保成功。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已经度过的五十一年岁月,表达了对年老的担忧。
“固穷吾素分,苟得鲜终吉。余年当几何,任运非得失。”这里表明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并不追求荣华富贵,认为顺其自然的生活才是正道。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迁居有感示二三子》是宋代诗人周行己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此时,周行己正遭受人生的波折,他的官职被贬,被迫离开京城,迁居到其他地方。在这段时间里,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感慨,同时也对世事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王朝正处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新党主张改革,而旧党则主张维持现状。周行己作为新党的成员,曾因支持新法而被任命为御史台主簿,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最终被贬谪至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周行己创作了这首《迁居有感示二三子》,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政治的忧虑。诗中以“隔篱呼取尽余杯”一句,表现出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既反映了周行己个人的遭遇,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