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瞻礼开师真像

标题包含
瞻礼开师真像
轻澜还故浔,坠轸无遗音。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 往复二十年,每见唯清吟。 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沈。 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 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襄(998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茶学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轻轻泛舟归来,耳边回荡着悠扬的旋律。 池塘边的翠竹仍在,它的内心依然正直清白。 二十年的时光荏苒,每一次相见都如诗如画。 心境已经宁静自然,世间的纷扰已然看淡。 那响彻云霄的声音,让人惆怅地眺望空山幽谷。 难道不明白生命的真谛吗?悲伤涌上心头却难以承受。
去完善
释义
1. 轻澜:指轻微的波澜或微小的波浪。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过去的回溯和感慨。 2. 故浔:旧日的处所,这里指诗人曾生活过的地方。 3. 坠轸:意指失去的音信或者美好的时光消逝。 4. 好在:依旧存在。 5. 池边竹:这里借用竹子代表诗人的品质和精神。 6. 虚直心:形容竹子空心正直的特点,也寓指诗人的耿直品行。 7. 往复:多次来回。 8. 清吟:清雅的吟咏,此处是诗人对自己的赞美。 9. 觉性:佛教术语,指认识事物的能力。 10. 自如:自然随意。 11. 世味:世俗的滋味。 12. 浮沈:同“沉浮”,意为浮起和沉下,比喻人生的得失与荣辱。 13. 琅琅:象声词,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14. 白云姿:指天空中的云彩。 15. 空山岑:空寂的山林。 16. 至理:最深刻的道理。 17. 悲来:悲伤之情涌上心头。 18. 难可任:难以承受。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瞻礼开师真像》中,蔡襄借瞻礼开师真像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哲思和对于人格追求的赞美。 “轻澜还故浔,坠轸无遗音”,描述的是音乐与生命的关系,以音乐比喻人生,即使歌声消逝,但美好的回忆却永远不会消失,强调精神层面的延续和传承。 “好在池边竹,犹存虚直心”,是借池边的竹子形象来象征人的品性和精神追求,竹子的虚空和正直,象征着人们内心追求纯洁和高尚的精神品质。 “往复二十年,每见唯清吟”,传达出诗人二十年来一直坚守自己内心的清白和清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觉性既自如,世味随浮沈”,表明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保持的觉性自在和超脱尘世的心境,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琅琅白云姿,怅望空山岑”,以白云的形象比喻了诗人的高远志趣和出尘脱俗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空灵的向往和对世俗的不满。 “岂不悟至理,悲来难可任”,抒发了诗人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痛时的心情,虽然明白人生哲理,但当悲伤袭来时,仍难以承受。这首诗通过一系列象征手法,展示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悲欢离合时的清醒和坚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瞻礼开师真像》出自宋代诗人蔡襄之手。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历任三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封义成侯。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蔡襄正值中年,仕途较为顺利。他的文学成就和书法作品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蔡襄逐渐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这使得他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蔡襄在瞻礼开师真像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宋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文化繁荣,文人墨客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更为深入,尤其是对于生死、荣辱等话题的探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