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剑山
武侯渭水屯兵日,司马秦中闲垒时。
远业自能兴汉室,重门何事守坤维。
刘吴溯峡终摧敌,钟邓缘崖亦济师。
自古存亡关付托,谁言双剑系安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战争场景,以及他们在战略上的对立。现在我将它翻译成优美的现代白话文:
在诸葛亮在渭水驻军的时候,司马懿则在秦中闲置堡垒。
他们的长远事业自然能够振兴汉朝,但为什么要重重设防坚守着国家的防线呢?
刘备、孙权沿着三峡最终击败敌人,钟会和邓艾沿着山崖也成功支援他们。
自古以来,生死存亡全凭托付,谁能说两把剑就能决定国家的安危呢?
去完善
释义
1. 武侯:指诸葛亮,字孔明,号武侯。他曾任蜀汉丞相,有“卧龙”之称。
2. 渭水:即今陕西省境内之渭河。因位于古秦国地,故称秦川。
3. 司马:指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曾辅佐曹操及曹丕。
4. 秦中:指陕西中部一带,此处以古秦国为名。
5. 远业:此处暗指诸葛亮远征祁山的北伐事业。
6. 兴汉室:重建汉朝的江山,此处的“汉室”指的是蜀汉,即刘备建立的政权。
7. 重门:这里指巴蜀的重要门户。
8. 坤维:八卦中的西南方位,代表大地。
9. 刘吴:指刘备和孙权,二者联手对抗曹操。
10. 溯峡:即三峡上游,这里是形容他们的军事行动向上游延伸。
11. 摧敌:击败敌军。
12. 钟邓:指钟繇与邓艾两位魏国的名将。
13. 缘崖:沿山崖行进,这里暗示他们的支援部队困难重重。
14. 济师:增援军队。
15. 双剑:大剑山有两座山,形如双剑,因此得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大剑山》,作者是鲜于侁,以古代著名的军事地点大剑山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深深感慨。全诗结构紧凑,用词严谨,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武侯渭水屯兵日,司马秦中闲垒时”,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诸葛亮、司马懿两位著名军事家的形象。他们在渭水、秦中等地的军事行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敢。这两句诗不仅点明了地点,还为整首诗营造了浓厚的战争氛围。
颔联“远业自能兴汉室,重门何事守坤维”,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两位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他们为了兴复汉朝的远大事业,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而重门却无济于事,无法阻挡敌军进攻的步伐。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战争的哀叹。
颈联“刘吴溯峡终摧敌,钟邓缘崖亦济师”,诗人通过对刘备、孙权、钟离泰等历史人物的描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尽管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尾联“自古存亡关付托,谁言双剑系安危”,诗人通过总结历史,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结论:自古以来,国家的存亡不仅仅取决于武器和将领,更取决于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句诗充满了哲理,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总之,《大剑山》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英雄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深厚感慨。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了关于国家存亡的深刻见解,使这首诗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剑山》是宋代诗人鲜于侁的代表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0年前后,即北宋时期。这一时期,诗人在四川地区生活并担任地方官员。当时的四川地区地处边陲,地理环境复杂,历史遗留下许多战争痕迹,因此诗人对当地的历史和地理非常了解。
在鲜于侁创作这首诗歌时,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国力尚未完全恢复,边疆仍然不稳定。诗人作为地方官员,需要面对种种社会问题,如民生、军事等。这些现实问题使他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同时,诗人也曾担任过中央官员,对朝廷的政治局势有一定了解,这使他对国家的未来更加担忧。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大剑山》一诗。他通过对大剑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诗句中的“剑”既是实指,也是象征,既代表了诗人对大剑山的雄伟景色的赞美,也寓意着国家的威严和力量。此外,诗人还通过描写山川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