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峰亭
舟航日上下,车马不少闲。
近邑凑商贾,远峰自云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划船航行在水上,车辆马匹忙碌不息。
附近的城市人来人往,远处的山峰云雾缭绕。
去完善
释义
《宝峰亭》鲜于侁
舟航日上下,车马不少闲。
近邑凑商贾,远峰自云烟。
注释:
1. 舟航:船只,这里指代水上交通。
2. 日:每日,每天。
3. 上下:指船只的出入,即出发和到达。
4. 车马:古代的交通工具,这里指陆路交通。
5. 少闲:很少空闲,指来往频繁。
6. 近邑:附近的城镇。
7. 凑:集中,聚集。
8. 商贾:商人。
9. 远峰:远方的山峰。
10. 自:自然,自动。
11. 云烟:云气和烟雾,形容山峰被云雾笼罩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宝峰亭周边繁忙的景象和自然的壮丽景色。首句“舟航日上下”形象地描述了船只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的场面,同时透露出水的流动性,给人以动感和生机之感。紧接着的“车马不少闲”则表现了陆地交通的繁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体现了市井的热闹和生活的繁华。两句诗共同营造了一种忙碌、活跃的氛围。
接下来的“近邑凑商贾”描绘了附近城市的商业活动和人流涌动,而“远峰自云烟”则通过云烟这一自然景象传达了遥远山峰的神秘与宁静。一远一近,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感受城市喧嚣的同时,也领略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整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宝峰亭周边的市井生活与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观察细致,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特点。而在构诗时,他巧妙地运用了远近、动静的对立统一,使得诗的画面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峰亭》是宋代诗人鲜于侁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1085年),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鲜于侁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在游历名山大川时,他常常有感而发,创作出许多描绘自然美景的诗篇。《宝峰亭》就是他在游览宝峰山时的即兴之作。
在宋神宗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逐渐上升,理学思想开始兴起。这种思潮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使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修炼。鲜于侁作为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宝峰亭》一诗中,鲜于侁通过对宝峰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