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僧壁
晓望疎林露满巾,碧山秋寺属闲人。
溪头尽日看红叶,却笑高僧衣有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眺望稀疏的树林,寒露打湿了头巾;青山中的古寺,成为闲逛之人的归属。
一整天都在溪边欣赏红艳艳的枫叶,却忍不住嘲笑,连那高洁的僧侣衣服上,也有了一层微尘。
去完善
释义
1. 晓望:早晨的远望或观看。
2. 疏林:稀疏的树林。
3. 碧山:青绿色的群山。
4. 秋寺:秋天的寺庙。
5. 属闲人:属于清闲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6. 溪头:溪边。
7. 红叶:秋天变红的树叶。这里指枫树叶子。
8. 高僧:德行高洁的僧人。
9. 衣有尘:衣服上有灰尘。这里表示高僧不拘小节,生活随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赵嘏在秋天的清晨于寺庙前的所见所思。诗的第一句“晓望疎林露满巾”形象地描述了清晨的树林中露水滴落在诗人头巾上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第二句“碧山秋寺属闲人”则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即美丽的山中寺庙和那些在这里寻找安宁的人。接下来两句“溪头尽日看红叶,却笑高僧衣有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观察溪水边红艳的枫叶和意识到高僧衣物上的尘土,表达了人生无常、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的感慨。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达观态度和淡泊宁静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僧壁》是唐代诗人赵嘏于贞元年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歌颂了僧人修行的高尚品质以及超脱红尘的悠然心态。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赵嘏的生活经历。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矛盾。僧人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支持,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既能够修身养性,又能够帮助普通百姓度过困难时期,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赵嘏(约795-约850年),字承祐,唐代著名诗人,吴郡人。他的诗歌以咏史抒怀、描绘山水风光见长。赵嘏自幼家境贫寒,刻苦攻读,但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他曾多次参加科考,直至元和年间才进士及第。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诗人贾岛等人。在与这些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赵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为他创作这首《题僧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之,《题僧壁》这首诗是在唐贞元年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赵嘏对于僧人修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间世事的超脱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