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四首 其四
辽海有黄鹤,翛然出尘姿。
结巢青松顶,百丈无柯枝。
磐石护其卵,清露哺其儿。
一朝羽翼成,丹霄恣遨嬉。
夕倦宿月窟,朝饥饮瑶池。
升高忽反顾,昔是今已非。
归来三叹息,尘俗无由知。
焉能与众鸟,碎啄随雄雌。
欲语不可了,复作摩天飞。
仰望邈不及,千载留余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辽远的海域里有一只黄鹤,它自在地展现出超凡的风姿。
它在青松顶上筑巢,完全不需要依赖树枝。
巨大的磐石保护着它的蛋,清澈的露水哺育着它的孩子。
有一天,它们的翅膀长成了,便能在红色的天空中尽情遨游嬉戏。
晚上,它们在月亮的家园中休息,早晨则在瑶池中觅食。
当它们飞得高高的,忽然回头看看,曾经的地方已经不再认识。
回到原来的地方,三次深深的叹息,普通的人们无法理解这其中的玄妙。
怎么能像那些普通的鸟儿一样,跟随着雌雄一起去啄食呢?
我想说话却说不完,再次展翅高飞。
抬头仰望着,却无法触及,千年的时光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悲哀。
去完善
释义
《古意四首 其四》方一夔
1. 辽海:指中国北方的海域,这里泛指北方辽阔的土地。
2. 黄鹤:黄色的鹤鸟,这里指代丹顶鹤。
3. 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4. 青松顶:青松树的顶端。
5. 百丈:形容极高的距离。
6. 无柯枝:没有枝条,这里形容青松树的挺拔和高大。
7. 磐石:巨大的石头。
8. 卵:蛋,这里指代丹顶鹤的鸟蛋。
9. 清露:早晨的露水,这里用来喂丹顶鹤的雏鸟。
10. 羽翼成:翅膀长成的意思。
11. 丹霄:天空,这里指广阔的天空。
12. 恣:任意,随意。
13. 遨嬉:遨游嬉戏。
14. 月窟:月亮升起的地方,这里指代夜空。
15. 瑶池:古代神话中的仙境,这里指代美好的境地。
16. 升高:指丹顶鹤飞得更高。
17. 昔是今已非: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改变,这里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18. 归来:回到原地。
19. 三叹息:多次叹息。
20. 尘俗:尘世,世俗。
21. 众鸟:其他的鸟类。
22. 碎啄:吃食物的动作。
23. 随雄雌:跟随其他鸟类的行动。
24. 欲语不可了:想说又说不清楚。
25. 复作:又做。
26. 摩天飞:飞到摩天的高度。
27. 仰望:抬头看。
28. 邈不及:远远达不到。
29. 千载:千年。
30. 余悲:留下的悲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辽海有黄鹤”开篇,奠定了宏大的历史背景,接着通过对黄鹤的描绘,展示了它的高洁品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诗人使用“结巢青松顶,百丈无柯枝。磐石护其卵,清露哺其儿”等句来比喻黄鹤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状态,表现出其独立、自强和自然和谐的特点。然后通过“一朝羽翼成,丹霄恣遨嬉”描绘了黄鹤翱翔天际的自由和快乐,并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诗歌的下半部分,诗人则表达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通过“夕倦宿月窟,朝饥饮瑶池”,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个人境遇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接着“升高忽反顾,昔是今已非。归来三叹息,尘俗无由知。”这一部分,则更鲜明地体现出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巨大矛盾。
最后,诗人借“焉能与众鸟,碎啄随雄雌。欲语不可了,复作摩天飞。仰望邈不及,千载留余悲”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无奈感,感慨人生如梦,一切都显得遥不可及。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充满了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四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方一夔于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所作。
淳熙年间,南宋朝廷在孝宗的领导下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尽管政治环境较为安宁,诗人心中的忧患意识并未因此而减弱。作为一名富有才情的文人墨客,方一夔深感国家的危局和自己的无力回天,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他游历祖国大江南北,观察民生疾苦,用犀利的笔触描绘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古意四首 其四》正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写照。
这首诗描摹了诗人在江畔所见渔父垂钓的场景,通过对渔父形象的象征性刻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同时,通过表现诗人与其友人谈论世俗名利的态度,传达了他们超脱物欲、淡泊名利的襟怀。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并非纯粹的田园牧歌式颂扬,而是在赞美隐逸精神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