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见梅花有感四首 其二
霜月交辉色愈明,风标高节圣之清。
谛观毫发无遗恨,始信名花集大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色交融越发明亮,风姿高尚气节清高。
仔细端详毫无瑕疵,方才相信名花完美汇聚。
去完善
释义
1. 霜月:指秋天的月亮。因为秋天多霜,所以叫“霜月”。
2. 风标:风度、气派。这里用来形容梅花的气质。
3. 圣之清:出自《论语·八佾》中孔子的话:“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意为圣人来到这个地方,我的愿望就实现了。在这里,“圣之清”指的是梅花的品质如同圣人般高尚纯洁。
4. 谛观:仔细观看。
5. 毫发:细微的部分。
6. 名花:指梅花。
7. 集大成:集中了所有的优点。这里用来赞美梅花的美丽与品格。
去完善
赏析
《病起见梅花有感四首 其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病中见到梅花时的感慨和感悟。诗人通过赞美梅花的品质,表达了其对生命力和坚强意志的赞美。"霜月交辉色愈明"一句,描述了月色与霜气交织的情景,使梅花的颜色更加鲜明;"风标高节圣之清"则强调梅花高尚的品质,犹如圣人般纯洁无瑕。"谛观毫发无遗恨"表明了诗人仔细欣赏梅花,认为其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遗憾之处;最后"始信名花集大成"则是诗人对于梅花作为著名花卉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已经汇聚了所有美好的特质。整首诗以景寓情,通过赞美梅花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起见梅花有感四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袁燮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前后,即宋孝宗淳熙年间。
在这个时期,袁燮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地方官员,但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尽管遭遇挫折,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致力于改革。在病起期间,他看到了梅花盛开,触发了心中的感慨,写下了这组诗。
当时正值南宋中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民间疾苦仍然严重。袁燮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间生活和思想风貌,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