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早起
举世惮炎赫,当暑思高秋。
秋高岂不好,萧瑟令人愁。
何如三伏中,五夜风飕飕。
遥空淡月落,将旦群阴收。
却嫌絺绤薄,转觉林塘幽。
出门任所适,清与耳目谋。
借问尘埃人,知此佳致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全世界都在害怕炎热,在夏天的时候就会想要凉爽的秋天。
秋天虽然凉爽但萧条景象也让人忧愁。
三伏天里夜晚的微风更让人感觉舒服。
夜空淡淡,月亮慢慢落下,天快亮的时候乌云散尽。
只觉得单衣太薄,反而更觉得树林和池塘格外宁静。
出门去哪儿都随心所欲,清新之感扑面而来。
请问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人,是否知道这样的美景呢?
去完善
释义
《夏日早起》是宋朝诗人袁燮创作的一首咏夏诗。以下是针对这首诗各句的注释:
1. 举世惮炎赫:「举世」指全世界的人;「炎赫」形容天气炎热。这句意思是全世界都怕炎热。
2. 当暑思高秋:「当暑」指在炎炎夏日;「高秋」指凉爽的秋天。这句是说在炎热的夏天就盼望着秋天的到来。
3. 秋高岂不好:「秋高」指天高云淡的秋天;「好」表示喜欢。这句是在问,难道不喜欢天高气爽的秋天吗?
4. 萧瑟令人愁:「萧瑟」形容秋天的景象,有肃杀之气;「愁」表示忧愁。这句是说看到萧瑟的秋天景象会使人感到忧愁。
5. 何如三伏中:「何如」表示比较;「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候;「中」指中间。这句是与上一句进行比较,意思是跟秋天相比,我更喜欢三伏天。
6. 五夜风飕飕:「五夜」指凌晨时分;「飕飕」形容风声。这句说在凌晨时分吹着凉爽的风。
7. 遥空淡月落:「遥空」指遥远的天空;「淡月落」形容月亮渐渐落下。这句是说远处的天空中月亮慢慢落下。
8. 将旦群阴收:「将旦」指即将破晓的时候;「群阴收」形容乌云散去。这句是说天快亮时乌云逐渐散去。
9. 却嫌絺绤薄:「却嫌」表示反而觉得;「絺绤」指粗布衣服;「薄」指不够厚。这句是诗人表达自己并不觉得粗布衣单薄。
10. 转觉林塘幽:「转觉」表示转而觉得;「林塘」指树林和水塘;「幽」指幽静。这句是说在这宁静的环境里,诗人反而觉得非常舒适。
11. 出门任所适:「出门」指走出家门;「任所适」指随心所欲地行走。这句是说诗人走出家门,想走哪就走哪。
12. 清与耳目谋:「清」指清新的空气;「耳目谋」指享受美好景色。这句是诗人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美丽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
13. 借问尘埃人:「借问」表示请问;「尘埃人」指尘世之人,即普通人;「不」表示不知道。这句是诗人向普通百姓提问,想知道他们是否知道这种美景的存在。
去完善
赏析
《夏日早起》是南宋诗人袁燮的一首描绘夏早景色的诗词。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世人皆厌热的普遍心态为切入点,进而引发出对秋高气爽的向往。然而他很快又意识到秋天的萧瑟同样让人忧愁,于是转而描述三伏天里清晨的美好景象。在诗人眼中,五更天风的凉爽和遥远天空的淡月落下以及即将破晓时阴云的散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
与此同时,诗人还察觉到身上的衣物稍嫌单薄,然而在周围树林和水塘的衬托下,这种清冷反而更显清幽。离开家门四处游荡,诗人尽享眼前的清净景色,不禁向那些仍在尘世纷扰中的人发问:你们知道这种美妙的生活感受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日早起》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学者袁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24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袁燮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政治家,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尽管如此,袁燮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致力于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在这一时期,文人墨客们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们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袁燮的这首《夏日早起》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