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
晓粧如玉暮如霞,浓淡分秋染此花。
终日独醒干底事,晚知烂醉是生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同清晨的妆容般美丽,傍晚时又如晚霞般绚烂,这朵花巧妙地展示出秋天的浓烈与淡泊。整天都在独自清醒着,到底为了什么呢?到了晚年才懂得:尽情地饮酒欢歌才是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芙蓉花:指荷花,又称莲花。
2. 刘子寰:南宋末年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
3. 晓粧:早晨的妆饰。
4. 如玉:形容女子皮肤白皙。
5. 暮如霞:形容傍晚时分的妆容如同晚霞般美丽。
6. 浓淡分秋:通过浓淡的变化来体现秋天的景色。
7. 干底事:为何要做某事。
8. 烂醉:喝得大醉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芙蓉花》刘子寰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芙蓉花的美丽和变化,通过对花朵颜色的对比和观察时间的变化,展现了芙蓉花从清晨到傍晚的不同风姿。诗人以“晓粧如玉”形容清晨的芙蓉花,如玉般洁白无瑕;而“暮如霞”则描述了傍晚时分,芙蓉花在夕阳余晖中的绚烂景象。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此外,诗中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人观察到芙蓉花在白日里独自绽放,而在晚上却展现出热烈、放纵的一面,这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往往在白天保持清醒和克制,但在夜晚却容易陷入狂欢和沉醉。这种反差揭示了人类内心的两面性,也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寓言式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芙蓉花》刘子寰,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40年至1279年之间。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方的金朝已经被蒙古帝国所灭,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都在寻求国家的出路,表达出自己的家国情怀。
刘子寰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家庭世代为官,他在官场上也颇有建树,担任过龙川县丞、通判等职。然而,面对国家民族的危机,他深感忧虑。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这首《芙蓉花》。
这首诗以芙蓉花为象征,描绘了南宋末年的社会景象。诗中的芙蓉花“半醉西施欲晕颊”,象征着南宋人民的苦难和屈辱。而诗人则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像芙蓉花一样,坚韧不拔,抵御外敌的决心。这种情感代表了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的心声,也是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寄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