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猴
猕猴群居时,得食互争夺。嚣哓以力胜,无复长幼别。及其有老病,同类争救活。嗛食置其旁,交来伺饥渴。死埋高崖巅,并力事窊掘。乃知禀元命,无间䎉与狨。质性有所偏,良能或焉阙。惟仁乃生理,恻隐由情发。鸟乌知反哺,报祭及豺獭。人心具中和,推此与天达。物欲为私蔽,真知反磨灭。利害怵于中,骨肉交朋绝。一从失本心,比兽乃反劣。武夷山多猴,此事樵者说。因书观□篇,惟日三省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群猴子居住在一起,食物争抢不停歇。他们争吵着以实力取胜,不再分长幼之别。当他们中间有老弱病残的时候,同类会争相救助照顾。互相衔食物放在他们身边,轮流观察他们的饥渴情况。死后被埋在高山之巅,大家齐心协力挖好坟墓。由此可见,这些猴子天生有维持生存的本能,并不会因为性格而被忽略。他们的天性可能有不足之处,但只有仁爱才能使它们生存下去,同情和怜悯是源自内心的情感。鸟乌鸦都知道反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人类内心本具备平衡和谐的特性,这种思想可以和天地通达。然而,物质的欲望往往会蒙蔽我们的眼睛,真实的认识反而会被消磨。在利益面前,我们内心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无法再亲近亲人朋友。一旦失去纯真的本性,我们会变得连动物都不如。武夷山的猴子很多,这些事情都是打柴的人告诉我的。因此写下来作为警戒自己,每天自我反省。
去完善
释义
1. 武夷:中国福建省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区。
2. 猴:这里指猕猴。
3. 嚣哓:声音喧闹刺耳。
4. 无复:不再。
5. 老病:年老体衰且有疾病的猴子。
6. 同类:同一族群的猴子。
7. 嗛食:口中的食物。
8. 高崖巅:高山之巅。
9. 窊掘:挖掘洞穴。
10. 禀元命:秉承天地之命。
11. 㿞与狨:猿猴一类动物。
12. 质性:本质属性。
13. 偏:偏向。
14. 良能:良好品质。
15. 阙:缺失。
16. 惟仁:只有仁爱之心。
17. 恻隐:同情心。
18. 鸟乌知反哺:比喻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
19. 报祭及豺獭:祭祖习俗甚至影响了豺狼等动物。
20. 中和:中庸和谐。
21. 物欲:物质欲望。
22. 真知:真实的知识或认识。
23. 利害怵于中:被利益所驱使。
24. 骨肉交朋绝:亲情疏远。
25. 一从:一旦。
26. 本心:天性、本性。
27. 比兽:其他动物。
28. 反劣:反而更加低劣。
29. 此事:这件事。
30. 樵者:打柴的人。
31. 因书:于是写下这首诗。
32. 观省:观察反思。
去完善
赏析
《武夷猴》是南宋诗人刘子寰所著。本诗描绘了猴子群居的生活场景,通过观察猴子觅食、照顾老病同伴的行为,作者引发了对人类道德缺失的思考。
首联描述了猕猴群居时的生存状态,它们为了食物相互争夺,甚至忽略了长幼之别。颔联和颈联则讲述了猴子在面对老病同伴时会积极救助,喂食并关心其需求。诗歌在后半部分转向了人类的思考,感叹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动物懂得反哺报恩,而人类却容易陷入物欲私利之中,忽视亲情的珍贵。当人们丧失了内心原有的善良本性,他们的行为甚至比禽兽更加恶劣。这种对比既揭示了人性中存在的弱点,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如何重拾道德的思考。
诗歌以“武夷山多猴,此事樵者说”结尾,呼应了开头,同时也表明了这一现象并非虚构,而是来自真实的观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武夷猴》是南宋诗人刘子寰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
在那个时候,刘子寰身处官场,亲眼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无能,以及外敌入侵带来的灾难。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这个时期,武夷山的猴子成为了刘子寰的灵感来源。他通过对武夷猴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国家危机。在他的笔下,这些猴子不仅象征着民众的苦难,也暗示着国家的命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