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王建从军后答
爱山无术住家贫,晚曳长裾傍主人。
七十老亲抛菽水,二千长路逐风尘。
瞻云望月怀三径,种药移花嗟一春。
援笔谩题形语影,及时收取自由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热爱自然却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披着宽袍跟随着主人。
古稀之年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但长途跋涉却不得不去追逐名利。
抬头看天,低头望月,怀念曾经悠闲的生活;种植草药和观赏花卉,惋惜又一季的失去。
拿起笔随意写下自己的身影,只希望能够在恰当的时刻找回自由的身。
去完善
释义
1. 建:指南朝梁时的刘杳。这里借指作者自己。
2. 效:模仿。王建:唐代著名诗人,此诗模仿其《从军后答》之诗意。
3. 爱山无术住家贫:喜欢山居却苦于无法实现,只好住在贫苦的地方。
4. 晚曳长裾傍主人:晚年依附权贵,寄人篱下。曳:拖。长裾:这里指达官贵人的衣服。
5. 七十老亲抛菽水:古时有“孝子七十而养”之说。菽水:豆和水,象征供养父母的食物。此处说因为离家远行,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
6. 二千长路逐风尘:形容离家远行,奔波于尘世之中。二千:表示路程漫长。
7. 瞻云望月怀三径:指怀念故乡的田园生活。瞻云望月:喻指思念故乡。三径:指隐逸者居住的田园。
8. 种药移花嗟一春:指在春天里感叹时光流逝,而自己却无法隐居山林。种药移花:表示过隐居生活。嗟:叹。
9. 援笔谩题形语影:拿起笔随意写些文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援笔:拿起笔。谩题:随意写作。形语影:谓文字表达的形象与所寄托的精神。
10. 及时收取自由身:抓住时机脱离世俗的束缚,保持自身的清白。收取:得到。
去完善
赏析
《效王建从军后答》是南宋诗人刘子寰的一首表达从军之志的古诗。首联描述了作者家境贫寒,寄人篱下的生活;颔联描写了离家从军前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挂念和不舍;颈联通过描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传达出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之情;尾联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全诗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作者高尚的品格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子寰的《效王建从军后答》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著名诗歌。该诗创作于公元1138年左右,正值南宋建立初期,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刘子寰作为一位有抱负的文人,深感国家之重任,渴望能像古人那样为国建功立勋。
此时的刘子寰刚刚经历了科举失利,未能获得一官半职,人生际遇颇为坎坷。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报国之志。在阅读了大量古代文人墨客的从军诗之后,他深受启发,决定效仿古人,将自己的才华献给国家,为民族的复兴尽一份力。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边境烽火连天,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刘子寰深感自己身为文人,有责任唤起民众的精神斗志,为国家出谋划策。于是,他以坚定的笔锋,写下了这首《效王建从军后答》,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