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霁望
新秋菡萏发红英,向晚风飘满郡馨。万叠水纹罗乍展,
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新秋天里荷花盛开,傍晚时香气弥漫整个地区。池塘的水波层层荡漾,远处岸边的放牛娃正在吹着短笛,而水牛则在蓼花丛中随意行走。
去完善
释义
《莲塘霁望》刘兼 注释:
1. 新秋:指初秋。
2. 菡萏:荷花的别称。
3. 红英:红花。
4. 向晚:傍晚。
5. 满郡馨:指香气弥漫整个郡县。
6. 万叠水纹罗乍展:形容水面波光粼粼如展开的罗网。
7. 牧童:放牧的男孩。
8. 短笛:短小的竹笛。
9. 蓼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季开花,呈红色或白色。
10. 信牛行:放牛的牛儿随意行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诗人通过观察莲花、牧童和牛群等元素,表达了对新秋景色的喜爱之情。首句“新秋菡萏发红英”,以“红英”来形容秋天的莲花,展现出秋天的活力与生机。接着,诗人描述了傍晚时分,微风拂过水面,莲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弥漫在整个乡村中。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远处的水面上,波纹如同罗网般展开,形象生动。而岸边牧童吹奏着短笛,信步在水边的蓼花丛中放牛的情景,则使这幅画面更加和谐与宁静。整首诗色彩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莲塘霁望》是唐朝诗人刘兼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此诗约创作于唐文宗大和至宣宗大中年间(827-859年),正是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历经安史之乱后虽逐步稳定下来,但朝政逐渐走向衰败,国家内忧外患不断,社会矛盾激化,文人雅士纷纷寄情山水,以求身心寄托。
刘兼,生卒年不详,但在这一时期担任南郑县尉,他十分喜好游览山水、结交贤士,以此慰藉生活中的不幸。在他的其他诗作中,如《登楼》等,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莲塘霁望》这首诗中,刘兼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莲塘美景,流露出一种闲适的心境,这也反映了刘兼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对生活态度的追求及对时局深沉的洞察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