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濑渔樵行送严守苏伯业赴阙
渔樵生长子陵州,偶为城市逍遥游。
相逢欲话平生事,以手加额频点头。
自言家世居村落,颇厌吾邦风土恶。
大饥小歉偶一遭,弃掷锄耰弄刀槊。
二十年前事可惊,锦襦绣帽争乘城。
太平日久人忘战,衣冠荆棘戈鋋腥。
去年米贵无余粟,往往惊顾如麋鹿。
大开陈廪贷兼并,却笑隣邦才食粥。
只今丰盈天报施,余粮栖亩麦两岐。
牛羊日落草莱处,场圃秋深䆉䅉时。
父老歌谣童稚笑,欢声万口如同调。
向来游手今良农,今日膏腴昔荒峤。
渔樵无事官无逋,民不识吏亡追呼。
田间第见随轩鹿,道上兼无攫肉乌。
问云何术能臻此,尽道我公才德美。
文采风流求古人,循良事业空前史。
公今去我归朝天,攀辕截镫何当前。
愿公早佩紫荷橐,顾我拟续甘棠篇。
欲碑遗爱传千古,政声未暇从头数。
大书特书不一书,请载渔樵当日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渔夫和樵夫出生在子陵州,偶尔在城市里畅游。
我们相逢想要聊聊各自的生活经历,常常互相拍着肩膀点头示意。
他们告诉我,他们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村庄,非常厌恶本土的风土人情。在大饥荒和小歉收的日子里,人们不得不放下锄头和铁锹,拿起刀枪自卫。
回忆起20年前的往事仍然令人心惊胆战,那时的人们争相登上城楼。然而长久太平之后,人们忘记了战争,兵器被遗忘在草丛中,沾满了血腥。
去年的米价昂贵,没有剩余的粮食,常常引起人们的惊恐和困惑。这时打开仓库借贷粮食给农民,嘲笑邻国的百姓只能喝稀粥。
今天老天回报给我们丰收年景,农田里的麦子丰饶繁茂。牛羊在夕阳下的草地上吃草,秋天的深场里种植着作物。村民们欢乐歌唱,欢声笑语犹如同一旋律。曾经的游手好闲者如今成为优秀的农民,曾经是荒山野岭的地方现在成为了富饶的土地。
渔夫和樵夫不用向官员报告行踪,村民也不认识来追逼的差役。田间只见跟随马车的鹿群,道路上也没有强夺食物的乌鸦。
他们问我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地,我告诉他们这全是因为您的才智美德。您的文采和风范足以与古代贤人相媲美,您的政绩也是前无古人的。
您即将离去回到朝廷,渔民和樵夫会怎样挽留您呢?希望您早日佩戴紫荷囊,回到我们的身边。
想为您的遗爱树立纪念碑,流传千古。然而关于您的政绩实在是难以一一列举,那就让我把渔民和樵夫的话记录在这首诗中吧。
去完善
释义
1. 子陵州:指严州(在今浙江杭州附近),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曾在此隐居垂钓。
2. 以手加额:形容喜悦时的动作,用手抚额头表示庆幸。
3. 锄耰(tāo):指农具,代指务农生活。
4. 刀剑(shuò):古代兵器,这里借指战争。
5. 锦襦(rú):华丽的短衣。
6. 绣帽:绣花帽子。
7. 乘城:守城,登城守卫。
8. 人忘战:人们忘记了战争的威胁。
9. 衣冠荆棘:指战乱中人的遭遇。
10. 戈鋋(chán):古兵器名。
11. 陈廪(lǐn):粮仓,指储藏粮食的地方。
12. 贷兼并:借贷与兼并。
13. 却笑隣邦才食粥:邻居国家只能喝稀饭度日,讽刺邻国的贫困。
14. 栖亩麦两岐:指丰收的情景,麦子双穗。
15. 草莱(lái):杂草;荒芜之地。
16. 场圃(pǔ):打谷场。
17. 有苦菜(bù):指丰收的景象。
18. 万口如同调:众人声音和谐。
19. 游手:不务正业的人。
20. 膏腴(yú):土地肥沃。
21. 荒峤(qiáo):荒凉的山区。
22. 无逋(bū):没有逃亡的百姓。
23. 攫肉乌:指抢夺食物的乌鸦。
24. 文采风流:文采华美,风度出众。
25. 循良:遵循良好道德规范的行为。
26. 攀辕截镫(dèng):拦路挽留之意。
27. 紫荷橐(tuó):古代官员上朝携带的包裹。
28. 甘棠篇:《诗经·召南·甘棠》诗中有赞美召公治理有方的内容。
29. 大书特书:指大张旗鼓地宣传。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村生活和官员政绩的诗歌。诗中通过对渔民、樵夫生活及环境的描绘,以及他们与当地官员——严守苏伯业的互动,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和对官员品德的赞美。诗中的描绘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同时对官场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钓濑渔樵行送严守苏伯业赴阙》是南宋诗人陈棣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0年至1209年间,正值南宋时期。这个时期内,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北方领土大部分已被金国占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段时间里,陈棣曾任溧阳、南安等地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入了解。他与苏伯业的交情深厚,二人常在一起探讨时局,抒发爱国情怀。此次送别,陈棣以“钓濑渔樵行”为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政治方面,南宋政权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与金国议和,割让大片领土,导致民不聊生;经济方面,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百姓生活困苦;文化方面,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文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