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食枸杞菊

标题包含
食枸杞菊
君不见天随有宅松江曲,屋隙墙阴多杞菊。 课儿采掇入杯盘,匕箸芳香胜粱肉。 又不见坡公昔佩刺史符,宾客少至无与娱。 偶餐杞菊作后赋,扪腹噎呕犹轩渠。 散人枯肠真食杞,居士戏笔聊尔耳。 胶西自古号侯邦,斋厨纵乏宁需此。 我今作掾长苦饥,一区不异耕田时。 太仓红腐才五斗,举家食粥宁忍炊。 颓城草木迷荒榭,绿颖芳苕罗舍下。 官闲撷取芼春羹,未棘未莎皆不赦。 三年享此似无餍,二者谁云不可兼。 行趣归装耕谷口,此物犹堪馌南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棣"的具体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信息,例如全名、生卒年份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去完善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自然的恩赐在松江弯曲的地方,房屋的间隙和墙阴处种满枸杞和菊花。孩子们忙着采摘,放入杯盘之中,筷子夹起的芳香胜过米肉美味。你又是否看到苏东坡当年佩戴着刺史符令,少有宾客前来娱乐他。偶尔品尝杞菊作诗自嘲,抚摸肚子感叹犹如吃太饱而引起的哽咽。我这闲散之人吃杞菊来刺激胃口,这居士随性挥毫只是玩玩而已。胶西自古以来就是候封之地,即使斋厨库存不足也不必依赖杞菊。如今我身为官员却常感到饥饿,这并不比耕种的时候更轻松。家里仅有五斗的红豆糠饭,全家人只能煮粥吃,哪还敢自己起火做饭。废弃的城墙、荒草掩映的亭台楼阁,绿色的枸杞、美丽的花椒都簇拥在我家舍之下。公务之余采摘它们做春天的汤品,无论是荆棘还是莎草都不能赦免。我在这样三年的生活里似乎无法满足,两者其实并非不能兼顾。我即将结束这段任期,准备回乡务农,这些枸杞菊也能拿来作为农田的午餐。
去完善
释义
《食枸杞菊》是宋代诗人陈棣创作的一首描绘食用枸杞菊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中涉及的地名、历史典故和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1. 天随:即唐代文学家陆龟蒙的别号“天随子”。他的故居位于松江边,此处指代陆龟蒙的故居。 2. 松江:流经上海市的一条河流,在诗歌中指代陆龟蒙的故乡。 3. 杞菊:枸杞和菊花,此处指代诗歌中所描述的植物。 4. 课儿:教导孩子们。这里指让孩子们采摘枸杞和菊花。 5. 匕箸:勺子和大筷子,这里指餐具。 6. 粱肉:上等米饭和肉食,这里指美食。 7. 坡公:即苏轼,他的别号为东坡,曾任端明殿学士。 8. 刺史符:古代官员任命的象征。 9. 扪腹:抚摸腹部,表示吃饱喝足。 10. 噎呕:形容吃得过饱。 11. 轩渠:大笑,愉快的样子。 12. 散人:隐士。 13. 枯肠:形容缺乏才情的人。 14.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 15. 胶西:古代行政区划,大致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16. 侯邦:诸侯国的都城。 17. 斋厨:厨房。 18. 宁需此:不需要这些植物。 19. 掾:古代地方长官的助手。 20. 颓城:废弃的城市。 21. 荒榭:荒废的亭台楼阁。 22. 绿颖:绿色的花朵。 23. 芳苕:芬芳的花蕊。 24. 罗舍下:遍布在房子周围。 25. 斋厨:厨房。 26. 未棘未莎:指还没有长大的枸杞和菊花。 27. 不赦:无法去除。 28. 三年:在此地任职的时间。 29. 无餍:无法满足。 30. 谷口:古代地名,位于陕西省泾阳县。 31. 南亩:南方的农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食枸杞菊》,作者是宋代诗人陈棣。诗中描述了诗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场景:一是他作为老师,教育孩子们采摘枸杞和菊花;另一个是他作为官员,以杞菊为食材制作美食。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首联“君不见天随有宅松江曲,屋隙墙阴多杞菊”,写的是诗人在松江边的住宅周围,有许多枸杞和菊花生长。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居住环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颔联“课儿采掇入杯盘,匕箸芳香胜粱肉”,写的是诗人教导孩子们采摘枸杞和菊花,然后用这些食材制作美食。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爱,还通过赞美杞菊的美味,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 颈联“又不见坡公昔佩刺史符,宾客少至无与娱。偶餐杞菊作后赋,扪腹噎呕犹轩渠。”诗人用苏轼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境遇。苏轼曾在黄州担任刺史,因为宾客稀少而感到孤独,于是他开始尝试食用枸杞和菊花,并为此创作了诗篇。诗人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自己虽然官职卑微,但也能像苏轼一样,以杞菊为食,享受生活的乐趣。 尾联“三年享此似无餍,二者谁云不可兼。行趣归装耕谷口,此物犹堪馌南亩。”诗人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三年的美食,但他仍然不满足。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乡,继续耕种生活。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家乡和田园生活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食枸杞菊》是南宋诗人陈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正值宋金对峙、战乱频仍的历史阶段,百姓生活困苦。 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识分子,陈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了枸杞和菊花这两种常见的食材。它们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能为贫苦百姓提供温饱。于是,他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诗中,陈棣描绘了枸杞和菊花在田间生长的情景,表达了对百姓辛勤劳作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他也借由这两样食材,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当时南宋知识分子普遍的心态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