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
银河半倚凤皇台,玉酒相传鹦鹉杯。
若见君平须借问,仙槎一去几时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凤凰台上俯瞰银河,手捧鹦鹉杯品尝美酒佳酿。若是见到姜太公,就向他询问,那艘仙舟何时能再次到来?
去完善
释义
银河:古人对天空中一条带状亮的区域的称呼,后来用来泛指天空或宇宙。
凤皇台:这里指的是安乐公主的新居,因为凤凰是皇家标志,故以此命名。
玉酒:形容美酒,用“玉”来形容是因为玉在古代被视为高品质的象征,用来比喻美酒。
鹦鹉杯:古代的一种酒杯,因形状酷似鹦鹉而得名。
君平:即严遵,字君平,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附近)的一位著名隐士,传说他曾经乘着仙槎出海访仙,后来成为了道教八仙之一。
仙槎:传说中可以抵达仙境的木筏或竹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加安乐公主新宅宴席的情景。首句“银河半倚凤皇台”,以银河与凤凰台的相互依存来形容宴会的宏伟华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场合中的欣喜之情。第二句“玉酒相传鹦鹉杯”,通过描述宴会上传杯换盏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在第三句“若见君平须借问”中,引入了一个寓言性的形象——君平。这位传说中的仙人居住在海上的仙山,能预知未来。在这里,诗人用君平的典故暗含了对朝廷政治的态度,表示如果见到这位仙人,必定会请教他关于时事的问题。最后一句“仙槎一去几时来”,则以“仙槎”这一神秘的交通工具作为象征,寓意着诗人期待朝廷能够明察秋毫、国泰民安的愿望。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丰富,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政治抱负和敏锐的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是唐朝诗人李适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创作的诗歌。这一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度的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适正受到皇帝的恩宠,担任宫廷侍卫,参与了安乐公主新宅的宴会。这时的李适刚步入中年,踌躇满志,想要有所作为。他以自己的才能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场盛大的宴会上贵族们的喜悦和傲慢。
这首诗描述了安乐公主新宅的壮丽景象,以及宴会上人们的欢愉氛围。诗中通过对皇室贵族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皇权的忠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这表面的繁华背后,诗人也流露出了一丝忧虑,他预感到这种奢侈的生活终将带来祸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