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风从律
制律窥元化,因声感八风。还从万籁起,更与五音同。
习习芦灰上,泠泠玉管中。气随时物好,响彻霁天空。
自得阴阳顺,能令惠泽通。愿吹寒谷里,从此达前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制定法则以领悟万物变化,根据声音感知四时之风。万事万物皆由此生发,与五行相协调。伴随着轻盈的芦灰上升,在冷冽的玉管中演奏。乐音跟随时节而美好,响彻晴朗的天空。
这种音乐能使天地阴阳和谐,带来福祉润泽。希望这乐声能在寒冷的河谷里响起,让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恩泽。
去完善
释义
"八风从律"是中国古代的一首诗词,这里我为您提供的是词句注释:
1. "制律窥元化":元化指自然界的演变,这里的意思是透过规律探索自然演变的奥秘。
2. "因声感八风":八风原意是八方之风,这里是借指各种声音。这句是说根据不同声音感受其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3. "还从万籁起":万籁是指天地间各种各样的声响。这句意味着从各种声响出发,进一步领悟到生活的美好。
4. "更与五音同":五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五种基本音阶,这里表示与这五种音阶相互应和。
5. "习习芦灰上":习习意为形容风声。芦灰是指用芦苇做成的乐器,这里的意思是风起时乐音弥漫。
6. "泠泠玉管中":泠泠是形容清凉的声音,玉管是指玉做的乐器,这是说清脆的乐音在玉管中奏响。
7. "气随时物好":这句是说天气随着时节变换而变得宜人。
8. "响彻霁天空":霁天空指雨过天晴的天空,这是形容乐音在晴朗的天空下回荡。
9. "自得阴阳顺":阴阳顺指顺应阴阳的自然法则,这是说自己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和谐韵律。
10. "能令惠泽通":惠泽是指恩泽、福祉。这句是说音乐能够传递出美好的意愿和祝福。
11. "愿吹寒谷里":这句是说希望能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力量。
12. "从此达前蒙":前蒙是指前方的未知领域,这是说音乐能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大家走向美好的未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八风从律”,八风是指风中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而律,则指的是诗歌的韵律规则。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述风的律动和变化,表达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诗的开头,作者提到“制律窥元化,因声感八风。”这表达的是诗人通过对音韵规律的把握,去感受和理解来自四面八方的大自然的声音。接下来,诗人进一步阐述这些声音的来源,即“万籁起”,意味着这些声音来自于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等。而“更与五音同”则点明了这些声音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美。
紧接着,诗人具体描绘了风的形态和特点,如“习习芦灰上,泠泠玉管中。”这里的“习习”和“泠泠”都是对风的声音和状态的生动描绘,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风吹过芦灰和玉管时的声音。接下来的“气随时物好,响彻霁天空。”则进一步表现了风的美好与力量,它不仅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的声音能够穿透云层,响彻云霄。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开始探讨风和人的关系。他提到“自得阴阳顺,能令惠泽通。”这是说,只有当人们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才能够得到自然的恩泽和滋养。最后两句“愿吹寒谷里,从此达前蒙。”则是诗人的期望,他希望风能够吹散寒冷,给寒冷的谷底带来温暖和光明。这也是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风从律》是唐代诗人蒋防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94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百态的深刻洞察和冷静审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哲理思辨能力。
在创作此诗时,蒋防正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重建期,社会矛盾和危机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蒋防通过其诗歌作品,敏锐地观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形成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开始由盛唐的繁荣走向中晚唐的转型。诗人们不再局限于描绘宫廷生活和山川风光,而是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抒发和对社会的深入反思。蒋防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体现出他在时代洪流中对人生真谛的不懈探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