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无梦
已赜希微理,知将静默邻。
坐忘宁有梦,迹灭示凝神。
化蝶诚知幻,征兰匪契真。
抱玄虽解带,守一自离尘。
寥朗壶中晓,虚明洞里春。
翛然碧霞客,那比漆园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已明了微妙之理,知道寂静与沉默相邻。
静坐忘我是否仍有梦境,踪迹消亡却能凝聚精神。
化为蝴蝶确实虚幻,探求兰花却非真实。
怀抱玄妙即使解开束缚,坚守本性自然远离尘世。
在辽阔明朗的壶中天亮,虚无明亮之洞中春意盎然。
自由无拘的绿野仙踪客,哪能相比漆园之人呢?
去完善
释义
1. 已赜希微理:"已赜"指已经探索深奥的哲理,"希微"形容深奥微妙之理。
2. 知将静默邻:意味着以清静无为为邻居。
3. 坐忘宁有梦:"坐忘"出自《庄子·大宗师》,是指通过静坐达到心境虚无的境界,这里表示忘却一切忧虑,自然无梦。
4. 迹灭示凝神:摒弃世俗的痕迹,显示精神的凝聚与集中。
5. 化蝶诚知幻:化蝶是庄周梦蝶的故事,意指梦境如梦幻泡影,变化无常。
6. 征兰匪契真:兰草生长于幽深之地,此句暗示寻真求道的精神历程。
7. 抱玄虽解带:"抱玄"意为怀抱大道,"解带"表示抛开世俗束缚。
8. 守一自离尘:道家学说中的"守一",指的是保持心灵纯净专一,超脱尘世纷扰。
9. 寥朗壶中晓:"寥朗"指空旷明亮,比喻修道境界;"壶中"用《列子·汤问》"壶中天地"的典故,象征修身养性的理想境地。
10. 虚明洞里春:"虚明"描绘空明的意境,"洞里春"借用女娲补天的故事,寓指在修道的道路上逐步领悟到人生哲理。
11. 翛然碧霞客:"翛然"是逍遥自在的样子,"碧霞客"引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赞扬隐逸高士的品质。
12. 那比漆园人:"漆园人"指庄子,他在陈国的漆园当管理员,这里表示自己虽然志在隐居,但无法与庄子相比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至人无梦”,诗人通过阐述梦境、人生的哲理,传达出向往宁静生活的精神世界。首联以“已赜希微理,知将静默邻”起笔,表达了作者在探寻微妙之道的过程中,领悟到静谧与沉默才是亲近自然的重要途径。紧接着的颔联和颈联通过描述“坐忘”“迹灭”等行为,形象地展示了作者追求身心合一的心境,同时揭示出梦境的虚幻以及生命的真实存在。随后的尾联则进一步表明,虽然作者看似超脱红尘俗世,但内心仍然坚守着某种信念与信仰。整首诗境界开阔,充满诗意哲理,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至人无梦境界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人无梦》是唐代诗人蒋防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即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社会相对稳定。然而,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国家局势依然复杂。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分子普遍关注个人精神世界的修养和追求,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浓郁的哲理意味。
蒋防在贞元年间曾任御史台监察御史,后因与权臣不和被贬谪到地方。这一人生经历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崇尚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至人无梦》这首诗诞生于唐代贞元年间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和知识分子的心态。诗人在个人遭遇和时代背景的共同影响下,通过描绘梦境、探讨人生的哲学命题,展示了其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