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荣枯一气内,造化本自公。
春花与秋蔕,孰云有不同。
试看木芙蕖,雨露滋芳丛。
嫣然生百巧,秀色倾房栊。
婢子有不惬,偃蹇霜枝红。
溪柳疎其西,池荷亚其东。
等作一物看,曾是烦春工。
开阖寓至理,岁事号秋风。
惟有桃李场,感叹无言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繁荣与衰败本质上是一体的,大自然运行得公平无私。
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并无不同之处。
看看那芙蓉树吧,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多么娇艳。
它天生就有一种美丽,足以吸引人们的目光。
但是也有不起眼的,如那红艳的霜枝。
柳树在西边疏朗地生长着,荷花则在东边繁衍。
它们都被看作一样的东西,都曾使春天忙碌。
大自然的开合之中蕴含着深刻道理,时间总是在不停地流转。
只有桃李花坛,在默默地感慨中度过了四季。
去完善
释义
1. 荣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繁茂和枯萎。这里用来形容事物的兴盛和衰败。
2. 一气内:在自然界这个大环境中。一气,指自然界。
3. 造化:大自然或造物主的创造力。
4. 本自公:公正无私的运作。
5. 春花:春天开放的花朵。
6. 秋蔕:秋天凋谢的花朵。
7. 云:说。
8. 木芙蕖:即木芙蓉。
9. 滋:滋养,滋润。
10. 芳丛:花草丛生的地方。
11. 嫣然:形容花朵鲜艳美丽的姿态。
12. 百巧:形容花朵千姿百态,美丽非凡。
13. 秀色:形容花木艳丽的外观。
14. 倾:使……倾倒,形容花木之美令人陶醉。
15. 房栊:房屋的窗户,这里代指房屋。
16. 婢子:这里是作者的自嘲,表示自己如同奴婢一般。
17. 不惬:不满意,不满意花的美丽。
18. 偃蹇:傲慢的样子。
19. 霜枝红:秋天的花朵凋谢后,枝条依然傲霜而立,显得格外美丽。
20. 溪柳:河边的柳树。
21. 踈:疏落。
22. 亚:低矮。
23. 等作一物看:把柳树和荷花看作是一样的。
24. 曾是:曾经是。
25. 春工:春天的劳动,这里指春天的景色。
26. 开阖:开关,这里指花开花谢。
27. 寓:寄托。
28. 至理:最高的道理,这里指自然规律。
29. 岁事:一年的农事,这里指四季变化。
30. 号:称为。
31. 秋风:秋季的风,这里指秋天的到来。
32. 桃李场:指桃花和李花盛开的地方。
33. 感叹无言中:指对于季节变换,万物荣枯的无尽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欣赏与思考。诗的前两句“荣枯一气内,造化本自公”揭示了大自然中的万物都经历荣枯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造化的公正无私的表现。接下来的六句描述了木芙蓉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天绽放花朵,秋天结出果实,无论季节如何变化,木芙蓉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美丽。接下来的四句“婢子有不惬,偃蹇霜枝红。溪柳踈其西,池荷亚其东。”则通过对比木芙蓉、溪柳和池荷的不同姿态来展现大自然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末尾的四句“开阖寓至理,岁事号秋风。惟有桃李场,感叹无言中。”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感慨。诗人指出,尽管大自然的变迁看似无情,但其中却蕴含著生命的哲理,而人生也不过是一场轮回。唯有面对桃李这样的美好时光逝去时,才会在心中默默地感慨不已。这首诗以木芙蓉为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意味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芙蓉》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传世之作。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木芙蓉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愉悦和生活的热爱。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探寻到李石的生活际遇和他所在时代的背景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宋代。在宋代,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时期留下了他们的佳作。李石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才横溢,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用优美的诗句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其次,我们来看看李石的人生际遇。李石生活在宋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然而,李石的个人生活却并不顺利。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尽管生活艰辛,但李石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才华。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与李石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都达到了高峰。同时,宋代也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例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石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