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山
十年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
秀气渐分秦望岭,寒身犹入若耶溪。
天开霁色澄千里,稻熟秋香互万畦。
多少灵踪待穷览,却愁回驭日平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游览了许多古老的寺庙,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如同攀爬阶梯一般艰难。沿着山脉,渐渐看到了秦望岭的美景,寒气迫使我走进若耶溪。天空湛蓝,阳光普照,千里之外也清晰可见;稻田熟了,秋天的香气遍布田野。仍有许多神秘的遗迹等待我去探索,但返程的时刻逐渐逼近,太阳即将落山,令人感叹时光流逝。
去完善
释义
十年游罢古招提:"招提"是佛教用语,这里指寺庙;"古招提"即古代的寺庙。
路入云门峻似梯:"云门"是指云门山;"峻似梯"形容山路陡峭,如阶梯一般。
秀气渐分秦望岭:"秦望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此处用来比喻云门山的秀美之气。
寒身犹入若耶溪:"若耶溪"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此处用来比喻云门山的清凉感觉。
天开霁色澄千里:"霁色"是指雨过天晴后的景色;"澄千里"是说天空晴朗,万里无云。
稻熟秋香互万畦:"畦"是指稻田的分块;"互万畦"表示稻田一块接着一块,十分繁茂。
多少灵踪待穷览:"灵踪"是指神仙的踪迹;"穷览"是指游览到底。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想要探寻更多仙境的愿望。
却愁回驭日平西:"回驭"是指驾车回去;"日平西"是指太阳即将落山,意为作者担忧在游览完仙境之前天就要黑了。
去完善
赏析
《云门山》是唐朝诗人秦系的一首描绘云门山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云门山及其周边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首联“十年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诗人用“十年游罢”表达了他对云门山的深厚感情,通过对比“古招提”和“峻似梯”的山路,表达了云门山的高峻与险要。
颔联“秀气渐分秦望岭,寒身犹入若耶溪”,诗人用“秀气”、“寒身”来形容云门山的景色,通过对比“秦望岭”和“若耶溪”,表达了云门山的美丽与幽静。
颈联“天开霁色澄千里,稻熟秋香互万畦”,诗人用“天开霁色”和“稻熟秋香”来形容云门山的天空和田野,通过对比“澄千里”和“互万畦”,表达了云门山的广阔与丰收。
尾联“多少灵踪待穷览,却愁回驭日平西”,诗人用“多少灵踪”来表达他对云门山的敬仰之情,通过对比“待穷览”和“却愁回驭日平西”,表达了诗人对云门山的留恋与不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云门山》是唐代诗人秦系创作的一首描绘云门山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
在创作此诗时,秦系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时期。他曾担任长安的官员,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选择辞去官职,回到江南故乡。这段时期,他在云门山附近的苏州一带度过,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云门山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是当时的文人墨客喜欢游览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秦系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他们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写诗赋词。
云门山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云门山的宁静和美丽给了秦系心灵的慰藉,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远离官场,追求隐逸生活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