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法安院

标题包含
法安院
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 老僧垂白髪,山下不知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蟠(1027年-1106年),字公济,号章武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杨蟠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古寺门前,草木繁茂;春天的深处,鹿群悠然自耕。年老的僧人满头白发,居于山下的古刹中,鲜为人知。
去完善
释义
《法安院》:法安院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寺庙名称。这里以法安院为题进行描绘。 1. 寂寞庵前草:描述法安院前的草地显得格外宁静孤寂。 2. 春深鹿自耕:描述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连鹿也开始出来活动。这里的“鹿自耕”表示鹿在春天时开始外出觅食。 3. 老僧垂白髪:描述庙里的老僧人头发已经斑白。 4. 山下不知名:描述在山下,人们不知道这座寺庙叫什么名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中的“寂寞庵前草”表现了乡村寺庙的静谧与寂静,而“春深鹿自耕”则展现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老僧垂白髪”刻画了山中寺院的安详与宁静,同时也传达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山下不知名”则是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风景画,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法安院》是南宋诗人杨蟠的一首题咏寺院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在南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发展,寺院作为人们寄托信仰、净化心灵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 在创作《法安院》的时期,杨蟠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他的人生阅历丰富,对世事有深刻的理解。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和纷争,这使得他对人生和世事有着深沉的思考。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怀。 在这个时代,南宋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金兵南下,国家危亡。然而,在这种形势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官僚体系的弊端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社会现实使得杨蟠等一批士人倍感痛心,他们试图通过文学创作来唤醒民众的觉悟,呼吁改革。 在《法安院》这首诗中,杨蟠通过对法安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在寺院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远离尘世的纷扰。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疾苦的关切。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杨蟠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以及他在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