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过天竺呈明智及同游二老
雨夜灵峰卧竹床,平明屐齿到云堂。
门前雨过新溪满,石上风回旧草香。
山抱钟声圆不散,雪铺瓦面冷无光。
理公莫怪诗相恼,今日偕行总姓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雨夜的灵峰中,我卧在竹床上,天亮时穿上了木屐来到云堂。
门前的雨水汇聚成新的溪流,石头上的风吹回了旧草的香气。
山的怀抱中传来钟声,圆润不散;雪花覆盖了屋顶,显得冰冷而无光。
请别怪诗人烦恼,今天一起同行的人都是姓汤。
去完善
释义
1. 天竺:这里指杭州的天竺山,古时有天竺寺,为天竺山著名的佛教寺庙。
2. 明智:人名,即作者的朋友明智。
3. 卧竹床:躺在床上休息。卧,躺着。
4. 平明:黎明时分。
5. 屐齿:木屐底的齿状突起部分,此处代指脚步。
6. 云堂:比喻高大的房屋。
7. 新溪:新的溪流,可能是山间的溪水。
8. 石上风:石头上的微风。
9. 旧草香:过去的草的香味。
10. 山抱钟声:环绕山峰的钟声。抱,围绕。
11. 雪铺瓦面:雪覆盖在屋顶上。铺,覆盖。
12. 无光:没有光亮。
13. 理公:寺庙中的主持或高僧。
14. 诗相恼:用诗歌来相互打趣逗笑。恼,戏弄。
15. 总姓汤:都是姓汤的人,这里是说同行的人都姓汤。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起游览天竺寺的情景。首联描写了雨夜中的灵峰和卧于竹床上的诗人,清晨则与友人一起踏屐参观云堂。颔联写雨后溪水满溢的景象,以及风吹过石上的清香。颈联则是描述山间钟声回荡不绝、雪铺瓦面寒冷无光的景象。尾联中,诗人提及明智及两位老年友人的姓氏,表达了与他们共同游玩的喜悦之情。整首诗将景、情、人三者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早过天竺呈明智及同游二老》出自宋代诗人杨蟠之手。创作时间是公元11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杨蟠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经担任过江西、湖南等省的官员,但因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而被贬谪。在贬谪期间,杨蟠开始关注民间疾苦,积极为人民办事,因此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杨蟠始终未能重回官场。这使得他对官场产生了失望和厌恶,转而投身文学创作。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北方的金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南侵;国内则因为权臣当政、吏治腐败等原因,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蟠选择放弃官场的名利,转而关注民间的生活,这也反映了他作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这首诗中,杨蟠以游览天竺山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和自然景色的怀念之情。他以早过天竺为契机,抒发了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世事的洞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