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芸叟左司被赐资治通鉴
六世承平有史臣,䌷书东洛布成均。
网罗遗佚三千载,采撷精华十九春。
天作冠篇坟典大,上思稽古宪章新。
乌台御史辞讐校,头白空余汗简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历史平稳的六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史臣的文人,他在洛阳东部整理着书籍。他搜罗了距今三千年的古籍逸闻,从中摘取了十九个春天以来的精华部分。这些历史资料犹如那顶天立地的宏伟建筑,让后世之人得以观照并借鉴其规律和规则。这位史臣就是曾任御史台的乌台长官,退休后专注于校对古籍,满头白发尽显辛勤汗水。
去完善
释义
1. 六世承平:指唐朝的贞观至开元的六十年间,政治开明,国泰民安,称作“承平”。
2. 史臣:指编写历史的人,这里指司马光等负责编写资治通鉴的人员。
3. 东洛:洛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4. 均:表示均衡、均匀的意思。
5. 遗佚:指散失的文献资料或未被记载的历史人物。
6. 三千载:形容时间长远,并非实指。
7. 采撷:选取、摘取的意思。
8. 精华:此处指重要的内容。
9. 十九春:指十九年的时间。
10. 天作冠篇:比喻资治通鉴是古代典籍中的翘楚。
11. 坟典:指的是古代的四部书,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12. 稽古:探究古代的事情。
13. 宪章:规章制度。
14. 乌台:乌纱台的简称,借指御史台,是监察官员的地方。
15. 御史:指的是宋代负责监察百官的官员。
16. 辞雠校:辞别雠校职务,指不再参与资治通鉴的修订工作。
17. 头白:头发变白,形容年老的状况。
18. 汗简:古代史书的称谓。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研究和撰写的诗歌。诗人以张芸叟(张商英)的《左司被赐资治通鉴》为主题,表达了对历史的关注和研究。首先,诗人提到“六世承平有史臣”,强调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他描述了史学家在东洛(洛阳)进行的历史研究工作,他们整理史料,网罗遗佚,采撷精华,历时十九年,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接下来,诗人赞美《资治通鉴》是皇皇巨制,阐述了其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白发满头仍在辛勤撰写历史的感慨。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史学研究的执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和张芸叟左司被赐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范祖禹(1041-1101)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公元1086年,正值宋神宗元丰八年。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氛围较为压抑,王安石变法正在实行,新旧两派斗争激烈。在此背景下,张芸叟被任命为左司,并被赐予了《资治通鉴》一书。
范祖禹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张芸叟的赞赏和敬佩之情。他认为张芸叟具备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政治智慧,能够在复杂的时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也对张芸叟在艰难环境中仍然坚守信仰表示敬意。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范祖禹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友人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