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何、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幕降临,时光荏苒,月明如水,夜色笼罩着寂静的小巷。透过竹栏和灯光,我看到熟悉的院子。我们偶然相遇,笑着彼此依靠,如同玉树临风,温暖如阳光般灿烂。她的眼睛像流水一样柔美,情深意长,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子。
在画中,我曾见过她如春天般的面容。自从来到天堂,我一直深深眷恋着她,但被无情的风雨驱散。如今在这个寒冷的地方,没有人在的旅馆里,我独自倾听着墙壁上的秋虫悲鸣。然而,我对她的思念之情依然如溪流般潺潺不断。

去完善
释义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注释:
1. 夜色催更:夜色渐深,催促更鼓报时。
2. 清尘收露:清扫路上的尘土,收取露水。
3. 小曲幽坊:指宁静的街区小巷。
4. 竹槛灯窗:竹制的门槛和明亮的窗户,借指屋舍。
5. 识秋娘庭院:认识了一个名为“秋娘”的女子居住的院子。
6. 琼枝玉树:形容女子的美貌,像美丽的玉树枝般美好。
7. 水眄兰情:女子眼波流转,温柔如兰花般的情感。
8.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比喻女子美丽如画。
9. 自到瑶台畔:到了仙女居住的地方。
10. 眷恋雨润云温:比喻女子温柔体贴的情感。
11. 苦惊风吹散:令人痛苦的是,这种美好时光被突然的风吹散。
12. 念荒寒、寄宿无人馆:想到荒凉寒冷的夜晚,独自寄居在无人之处。
13. 重门闭、败壁秋虫叹:重重的大门紧闭,只听见破壁间的秋虫悲鸣。
14. 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虽然相隔遥远,但思念之情始终未断。

去完善
赏析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是一首描绘与佳人邂逅相遇的佳作。起句“夜色催更,清尘收露”营造出宁静而清幽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叙事铺垫了情感基调。接下来说到“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引导读者进入画面,观察主人公与佳人的相识过程。作者用“笑相遇”三字精炼地概括了彼此一笑倾心之情。而后又以“琼枝玉树”和“暖日明霞”来比喻佳人的美貌和风韵,可谓妙笔生花。
紧接着的“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表达了对这位女子的深情赞美,写出其秋水般的眼眸和高洁的气质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阕部分,诗人以“画图中、旧识春风面”展开回忆,感慨曾经相识的美好瞬间。然而世事如梦,“谁知道、自到瑶台畔”意为诗人知道佳人已经离他而去,内心的无奈和哀伤难以言表。接着“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表达了他对往日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离别的无奈。
随后诗人以“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描述了自己的孤独处境,愈发显得两人分离后的凄凉氛围。最后结尾的“怎奈何、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道出了对佳人的深切思念,看似平静却充满力量,让人心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所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在北宋末年,公元1094年前后。在这段时间里,周邦彦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入仕为官,但因受到排挤而离京,在各地游历。这期间,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也对政治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皇帝昏庸无能,宦官、权臣专权;另一方面,外患频繁,金兵入侵使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周邦彦的词作流露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词婉约,但又不失刚劲之气,展现了词人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