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瀑布
谁将织女机头练,贴出青山碧云面。
造化工夫不等闲,剪破澄江凝一片。
怪来洞口流呜咽,怕见三冬昼飞雪。
石镜无光相对愁,漫漫顶上沈秋月。
争得阳乌照山北,放出青天豁胸臆。
黛花新染插天风,蓦吐中心烂银色。
五月六月暑云飞,阁门远看澄心机。
参差碎碧落岩畔,梅花乱摆当风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织女星在制作的过程中,
把青山和碧云装饰得淋漓尽致。
能工巧匠的技艺果然不俗,
巧妙地剪破了那如同江水般清澈的一片。
奇怪的是,流水竟然发出哀鸣声,
原来是因为害怕冬天里的大雪纷飞。
而失去了光亮的石镜相互对望,显得忧郁,
头顶上的明月也在慢慢下沉。
要是有阳光照耀在山北,
定会敞开青天的胸怀。
新发芽的草木迎着狂风挺立,
绽放出心中灿烂的光辉。
夏天来临,暑云在天空飘荡,
从远处看,阁楼却能让人静下心来。
梅花的色彩交杂,随风飘落,
那种美丽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去完善
释义
1. 织女:即织女星,与牛郎星相对应,寓意银河相隔的两人。这里可能暗示瀑布的雄伟壮丽如同天上的银河般美丽。
2. 青山:代指庐山。
3. 等闲:一般,平常。
4. 澄江:清澈的江水。
5. 三冬:指冬季的三个月。
6. 石镜:古代传说中庐山中的一块巨大岩石,能反射阳光,照亮山谷。
7. 无光:指石镜表面黯淡无光。
8. 阳乌:太阳的别称。
9. 黛花:青黑色的花朵,如松柏之叶。这里用来形容瀑布的水花四溅的景象。
10. 五月六月:表示夏天的炎热。
11. 阁门:指楼阁的大门。
12. 澄心机:清理杂念的心情。
13. 梅花:这里代指水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力和生动的描绘,表现出庐山瀑布的独特景象。诗人以“谁将织女机头练”为开篇,巧妙地形容了瀑布如同从织女手中倾泻而下的丝绸,横挂在青山之间,与碧云相映成趣。紧接着,诗人用“造化工夫不等闲,剪破澄江凝一片”描述瀑布犹如剪刀剪破江水,呈现出一片晶莹剔透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瀑布如织女手中的丝线,又似被剪刀剪开的江水,形象生动,令人惊叹。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怪来洞口流呜咽,怕见三冬昼飞雪”表达了瀑布的声音和形状。瀑布的声音低沉如呜咽,使人感受到其磅礴的气势;而其形状则如同冬天的飞雪,令人感到寒冷。“石镜无光相对愁,漫漫顶上沈秋月”则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瀑布的巨大规模和壮丽景色。
最后,诗人以“争得阳乌照山北,放出青天豁胸臆”表达了对阳光照耀下瀑布美景的赞美。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仿佛是青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结尾两句“黛花新染插天风,蓦吐中心烂银色”则以浓墨重彩的手法,展现了瀑布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灿烂银光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震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瀑布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美感和魅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张碧所著。这首诗描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756年),这是唐朝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张碧作为一位书生,游历全国各地,欣赏自然美景,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富有哲理,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在《庐山瀑布》这首诗中,张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碧得以广泛接触各种文化艺术,丰富了他的知识和阅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