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兰广赴选
而今用武尔攻文,流辈干时独卧云。
白发青袍趋会府,定应衡镜却慙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人们都在追求武道、研究兵法,只有我独自隐居,静观世事如云。满头白发,穿着青袍,进入朝堂之中,虽然面临种种考验,但我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惭愧于自己心中的那面明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贺兰广:诗中人物,姓名不详,可能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
2. 赴选:参加选拔考试或选拔活动;
3. 用武:指以武力表现才能,这里用来形容当时的武将;
4. 攻文:研究文化知识,这里用来形容文人的行为;
5. 流辈:同辈人,这里指与贺兰广同时代的人;
6. 干时:抓住时机,这里指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7. 青袍:古代低级官吏穿的衣服,这里用来形容文人的身份;
8. 会府:选拔官员的场所;
9. 定应:一定应当;
10. 衡镜:古代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比较衡量来决定谁有资格被选拔;
11. 慙:同“惭”,感到羞愧。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以“攻文”与“干时”的对比描绘了友人的不同境遇,突显出友人才能与人品的出众。然而白发青袍的形象又暗示了友人的怀才不遇和清贫生活。但最后一句“定应衡镜却慙君”则透露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待,相信他终将会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贺兰广赴选》是唐代诗人崔峒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代,具体时间未详。在唐朝这个时期,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文人学子都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崔峒本人亦然,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这使他对该制度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这个时期,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追求名利和地位,期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来实现个人价值。然而,科举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人一生都在为功名而奔波劳碌,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迎合考官的喜好。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普遍,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首诗中,崔峒以朋友的身份鼓励贺兰广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希望他能够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他也提醒贺兰广要不忘初心,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累。这种真诚的关怀和建议,体现了崔峒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