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
国有非常宠,家承异姓勋。
背恩慙皎日,不义若浮云。
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
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国家有特殊的宠爱,家族承受着外姓的功勋。
忘记恩情就像对太阳感到羞愧,失去正义如同浮云般空虚。
只要保持忠诚和坚贞,我宁愿像玉石那样被焚烧。
如果能逃过这场灾难,我想在梦中见到贤明的君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非常宠:指的是特殊的宠爱或地位。这里可能指刘展的权力。
2. 家承异姓勋:意思为他的家族因受皇帝赐封而获得了显贵的地位。
3. 背恩慙皎日:意为自己无法面对皇帝的恩情而感到羞愧。
4. 不义若浮云:将背信弃义看作如过眼云烟一般不值得留恋。
5. 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只要能保持忠诚坚贞的品质,即使遭受不测也在所不辞。
6. 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灾祸,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梦中见到贤明的君主。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以国家、家庭为核心主题,展现出忠诚、勇敢的品质。第一句“国有非常宠”表示国家有特殊的恩宠,暗示权力中心的信任与支持。第二句“家承异姓勋”则显示家族因忠诚和功勋而得到尊重。这开头两句意味着诗人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此背景的反思。第三句“背恩慙皎日”表示诗人对自己违背恩情的行为感到愧疚,就像对著明亮的太阳一样羞愧。第四句“不义若浮云”则进一步指出,不道义的行为就如同一朵漂浮的云,终究会消散。这两个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道义的坚决态度。
第五句至第八句中,诗人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只要保持忠诚和坚贞,即使面临玉石俱焚的命运也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气节体现出了诗人强烈的信念。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对良知的向往,愿意为正义而献身。这一节是整首诗的核心部分,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仰与卓越品质。
综上所述,本诗充满了力量感,展示了诗人对于忠诚、道义的信念以及坚守原则的勇气。同时,通过对比光明与黑暗,突出了诗人对个人品质的严格要求和对美好社会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峒所创作的。它诞生于安史之乱后的贞元时期(785-805年)。在这期间,国家局势逐渐稳定,但民间依然饱受战争创伤。
崔峒于天宝后期至大历年间,一直历经坎坷,在战乱中求取功名。他在京都长安度过了许多年,但仍未能找到晋身之路。后来他离开长安,任职于地方小吏,在艰难的处境中,他对现实社会的矛盾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期间,他常常被其他官员所排挤,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在他所处的那段时代背景下,中央朝廷已经对藩镇势力失去控制,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此时的诗人崔峒对社会现象深感痛心,又无奈于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现状。因此,他的诗篇常常流露出深沉的忧虑和哀伤。虽然他没有留下许多传世之作,但他依然在那个时代留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