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陈使君见示游齐山诗因寄
往岁曾游弄水亭,齐峰浓翠暮轩横。
哀猿出槛心虽喜,伤鸟闻弦势易惊。
病后簪缨殊寡兴,老来泉石倍关情。
今朝池口风波静,遥贺山前有颂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去年曾经游览过弄水亭,欣赏过齐峰浓郁苍翠的景象。傍晚时分,轩亭仿佛在眼前呈现。虽然听到哀怨的猿猴声音心里有所喜悦,但受伤的鸟儿听到弦声便容易受到惊吓。大病初愈后佩戴的簪缨显得与众不同,年纪越大,对山泉和岩石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今天池塘边风浪平静,向远方恭贺山前的赞美之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池州:今安徽贵池县一带。
2. 陈使君:官职名称,即太守、知州一类的地方官员。
3. 齐山:位于贵池县境。
4. 往岁:去年。
5. 弄水亭:齐山的一处景点。
6. 哀猿:形容声音悲伤的猿猴。
7. 出槛:从栏杆或笼子里出来。
8. 伤鸟:指受伤的鸟。
9. 闻弦:听到琴声或其他声音。
10. 簪缨:古代士大夫的冠饰,比喻官职。
11. 寡兴:兴致不高。
12. 泉石:山泉水与岩石,泛指山水。
13. 关情:关切感情。
14. 池口:指池州的入海口。
15. 风波静:指湖面风平浪静。
16. 遥贺:向远处表达祝贺之意。
17. 山前:指齐山附近。
18. 颂声:指歌颂功德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池州陈使君见示游齐山诗因寄》赏析:
首联“往岁曾游弄水亭,齐峰浓翠暮轩横”描绘了诗人往昔在弄水亭游玩的场景,齐山的山峰绿意盎然,暮色中的轩廊如画卷般展开。这里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眼中的山水景色,为下文做了铺垫。
颔联“哀猿出槛心虽喜,伤鸟闻弦势易惊”中,诗人通过哀猿和伤鸟两个意象,传递出内心的感慨。哀猿虽然走出牢笼,但仍然心生欢喜;伤鸟听到弦声,却因曾经的伤痛而容易受到惊吓。这里的哀猿与伤鸟分别代表了诗人的矛盾心理,既向往自由,又对过去心存芥蒂。
颈联“病后簪缨殊寡兴,老来泉石倍关情”道出了诗人病痛后的无奈,对簪缨的兴趣大减;老年时对山泉石径的感情越发深厚。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内心世界的变化。
尾联“今朝池口风波静,遥贺山前有颂声”描绘了今日池口的平静风光,祝愿远方的山前传来美好的颂声。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陈使君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山水画卷,抒发了诗人的复杂心境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池州陈使君见示游齐山诗因寄》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文人徐铉的作品。此诗创作于公元937年至975年之间,正值南唐建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
在五代十国这个混乱的历史时期,徐铉作为南唐的重臣,既有优厚的待遇,也承受着朝廷的期待。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日常政务外,还从事了许多文学创作活动。这位陈使君与他交情颇深,两人经常交流诗歌创作心得。
当陈使君游历齐山并向徐铉展示其游齐山诗时,徐铉感同身受,挥笔写下这首《池州陈使君见示游齐山诗因寄》,以表达对朋友的支持和赞美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