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山宿李道士房
从来未面李先生,借我西窗卧月明。
二十三家同愿识,素骡何日暂还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始终未见李先生的真面目,让我们在西窗下共同欣赏明亮的月光。希望有朝一日能同二十三家中的一员结识,不过这纯白色的骡子何时才能回到城里呢?
去完善
释义
1. 游方山:指在方山游玩。方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部地区,山体呈方形,因形得名。
2. 李道士:一位姓李的道士。
3. 借我西窗卧月明:将我的窗户对着月亮,以便我在月光下休息。这里“西窗”表示月光照射进来的窗户。
4. 二十三家:指历史上著名的二十三座书院,用以象征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这里用来表达作者希望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识的愿望。
5. 同愿识:共同期望结识朋友。
6. 素骡何日暂还城:什么时候才能乘着素骡回到城市的家中。这里“素骡”是指道士们通常骑行的白色骡子,代表着清修生活的简朴。
去完善
赏析
《游方山宿李道士房》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方山时,有幸在李道士的住所借宿一晚。诗人与这位未曾谋面的李先生虽然初次见面,但却有深厚的默契和缘分,共同赏月、畅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民间道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方山宿李道士房》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文学家徐铉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943年至961年之间,即南唐保大年间。这一时期,徐铉深得南唐中主李璟的信任,曾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
在创作这首诗时,徐铉正值中年,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对人生的感悟也颇为深刻。他曾随南唐朝廷出使北宋,目睹了北方的繁华景象,这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故乡和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故乡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与此同时,当时南唐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徐铉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这种局面深感忧虑。然而,他却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感慨。这也是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时代背景之一。
去完善